生命的呐喊—培根人物三联画分析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dy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20世纪英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三联人物画创作几乎贯穿始终;在他丰富的艺术创作中,三联人物画形成了他最富个人特色的部分,甚至成为了他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原本作为中世纪基督教祭坛画样式的三联画被培根用作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主要创作形式,他的三联画不再是祭坛画,内容也不再是基督教题材,更不具有叙事性。他的作品并不描绘具体的人物,更不具有再现功能,它们具有标准的表现主义特征。由于极度的夸张变形,他画中的部分人物甚至呈现出动物般的形状。无论形体如何扭曲,画家总要突出刻画人物的表情。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表情没有一丝快乐的流露,而完全是痛苦的宣泄。他虽然很想画微笑,但结果出来却是无声的叫喊,更准确地说,培根的绘画表达的是生命的痛苦呐喊。因此,与其说这些作品是现代人生命状态的呈现,不如说是画家自我心理世界的揭示。培根一生都在不断探寻绘画与生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他觉得只有通过三联画的复数图像才能更深刻地表现他内心的歇斯底里。他的三联人物画往往描绘的是一个人物的不同姿态,各个画面既互不相同又彼此相关,共同组成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每个具有独特姿态的人物都有特定的含义,表现的是画家不同的心理状态。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不同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培根对不断变化的自我内心世界的强烈表现力。本文首先简要回溯了西方三联画的起源,考证了培根人物三联画的发端,对培根艺术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做了说明。在论文的主要部分,作者梳理了培根的人物三联画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依据精神分析学和图像学方法,阐释了培根不同创作阶段夸张变形、暴力恐怖以及同性恋题材作品的内在含义,从而揭示培根被压抑、被扭曲的心灵世界,让人们认清他的精神面貌和人格特征。培根沉溺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一种冷漠、充满恐惧与愤怒的眼神观察着人类社会,看尽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对于丑恶的现实,除了深感悲哀和痛苦,他无能为力。作为艺术家,培根找到了表达情感世界的方式,借助自由涂抹的图像,他将自己内心被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称之为潜意识的隐秘世界展示出来,以此释放心中的郁结,缓解精神的重负。培根的绘画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供了形象化的注脚,他也因为对人类心理世界的深刻揭示,对自己痛苦情感的准确表达,确立了自己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绘画不仅对西方新表现主义,而且对中国当代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他文献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尽管多数患者能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
拼接——是陇海铁路在清末筹建过程中较为鲜明的特点。长途干线的建设一般都要经过整体性的规划,而清末陇海铁路筹建过程并没有这样的规划。各段铁路一边筹建一边规划各自的
从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出发,依据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定位分析,确定了国家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系统发展目标、系统技术目标、信息化方式目标和信息化效能目标,构建了国家审计信息化
“乡土”的光芒在现代中国文学界与思想界甚为耀眼,“乡土情结”的概念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词汇。同时期,“乡土”也成为陕南文学的主要论述对象,陕南作家的个人经历及小
加快推进城乡居民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照护方式转变,满足长期照护需求的必由之路;是缓解就业压力,扩大消费和
第一部分:相同CT物理剂量时管电压对CT图像质量影响的模型研究目的:探讨相同CT物理剂量时管电压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应用Fluke剂量仪,筛选出CT物理剂量在5m Gy、
英语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国际通用语。目前学界关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特征、词汇句法、会话结构、交际策略等方面,尚
肤色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KL变换的椭圆模型肤色检测方法。算法首先对训练肤色样本进行了分布均匀化处理,然后以KL变换为基本工具最终得
本篇论文着重分析1964年至1978年期间霍克尼《大水花》系列作品的绘画语言。霍克尼的这一系列作品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这些作品都由水性绘画颜料绘制而成:构成感强烈,色彩关系
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作者的角度来研究小说写作,从写作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而言,这当然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小说写作从来就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在拥有一个设定对象的情况下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