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浊音语音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辅音的清浊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语音区别特征之一,而作为一种嗓音现象的全浊辅音(主要是指全浊塞音和塞擦音)趋于清化是人类语言普遍的演变趋势,例如英语、汉语等国际通用语言都出现或已经完成浊音清化的过程。在曾经完整保留全浊辅音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当中,都无一例外地正在发生明显的浊音清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全浊辅音可以说是一种濒危语言现象。  本报告立足于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用语音学、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和语音信号处理分析软件,对保留全浊辅音的汉语方言(以老湘语双峰话为例)和少数民族语言(以彝语、滇东北苗语、维吾尔语为例)中的全浊辅音进行系统的声学分析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全面提升全浊辅音的研究层次,为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语音对比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为建立多语言语音处理平台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以上四种语言方言全浊辅音(以塞音为主)的分析和声学数据统计,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浊音清化是各语言方言的共同趋势。在所调查的四种语言方言中,除彝语外,其他各语言方言的浊音都有不同程度的清化。总结各语言方言清化的规律,可以得出:1)有声调语言方言的清化与声调有一定关系。湘语双峰话的清化规律是入声清化得最厉害,其次依次是去声、上声和平声。2)发音部位同样影响着浊音的清化。从各语言方言的研究来看,浊塞音中软腭塞音清化得最厉害,其次依次是双唇塞音和齿/龈塞音。3)浊音的送气与否影响浊音的清化。滇东北苗语中送气浊音的清化程度明显高于不送气浊音。  第二,内爆音是浊音的常见变体。在调查的语言方言中,每一种中都有内爆音变体。不过,有的语言方言出现内爆音的频率较高,如双峰话、维吾尔语,而有些出现的频率较低,如滇东北苗语。从目前的调查分析来看,内爆音变体与辅音的发音部位有关,一般来说,软腭浊塞音出现内爆音的频率较低,而双唇和齿龈塞音出现内爆音的频率较高。  第三,各语言方言中同部位清浊音在冲直条处的音强,一般是浊音高于清音。  第四,清浊音对后接元音基频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浊音后接元音的基频低于同部位清音后接元音的基频,这种影响可以影响到元音结尾处,但可以只是影响元音的前面部分。但是,哪些元音只影响元音的前面部分,哪些影响整个元音部分,无规律可循。  第五,各语言方言双唇、齿/龈和软腭浊塞音的第一共振峰,一般都在200赫兹到300赫兹之间。  第六,古浊音在共时平面有各种不同的表现:1)清化音。在调查的四种语言方言中,除彝语外,每一种语言方言中都有。2)半浊音。塞音表现为或持阻段浊声杠非常短;或持阻前段有浊声杠,后段没有。塞擦音表现为持阻段有浊声杠,擦音部分没有浊声杠。3)全浊音。塞音表现为浊声杠较长,塞擦音表现为持阻段有浊声杠,擦音部分也有。4)鼻冠音。表现为浊音前加鼻冠音。
其他文献
“环境史”又叫“生态环境史”、“生态史”,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变迁历程的学科。它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作为“新史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环境史关注于特定历史时空中的
因作文分值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比例,不能不引起学生的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就是写好文章.然而,长期的教学工作让我发现众多学生惧怕写作文.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学生对作文
学位
由于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对国家的检测能力产生的极大的质疑。这让食品检验机构和个人都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也引起了国家对食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摘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平面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日渐密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及内涵,体现在书画、诗歌等多个方面,水墨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能够将艺术家的情感更为细腻地表达出来。如何将传统水墨语言渗透至现代平面设计中,突出传统文化底蕴,成为设计发展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水墨语言特点及内涵入手,分析其在平面设计中的突出优势,最后具体阐述其应用。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与技能,反思回顾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期刊
本论文选取的是对居住在越南和中国边境的蓝靛瑶进行的文化比较研究。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文化认同问题如何影响到一个跨界民族的族群文化认同以及多元
定居是发生在游牧社会的重要现象,也是我国政府针对牧区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定居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文化变迁的发生,这在新疆牧区也不例外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今,人口流动的现象由“变态”成为“常态”。人口流动的主体是人,造成文化流动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且流动的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