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和”观念的源流与信仰基础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xl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来自原始宗教的信仰使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和”观念作为古代中国礼乐文化核心的精神原则,起源于古代的原始宗教,是早期中国社会共同体根本的精神取向。在原始平等的社会条件下,祭祀泛滥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神人以和”观念的产生,继而“和”观念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紧张与竞争加剧导致商代祖神崇拜与祭祀被过度强化,“和”观念变为对上帝(祖宗神)的极端迎合。宗周时代则以历史经验的理性为主导,强调了以民为本,天民合一之和,从政治、经济、教化、社会等四个方面完成了古代尚“和”文化的理性建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现实让思想家们各抒己见对“和”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辩。孔子仍把传统的礼作为实现社会之和的根本,并注入了“仁”的时代元素,他通过赋予天命以“仁”的目的,为个体生命开显天命的信仰,从而完成了儒家“和”观念的信仰奠基。子思通过对性与天道的深入探索,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展开了与道家关于天与道的本原之争以及“和”的有无之辩,初步提出了“和”观念的形上建构。战国时代的孟子则在子思的理论基础更进一步,以“人性论”与“气论”完善儒家内在超越的道德人格,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和”观念的内涵,并将道德人格中的“仁义”思想引入政治经济领域构建社会和谐,完成了儒家内圣与外王思想的统一。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通过对《周易》义理的阐释将先秦儒家“和”观念系统化和立体化,使“和”观念成为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并贯注整个生活世界,并进而形成综合的逻辑和历史体系。在战国后期,人们对礼乐文化的信仰已经十分淡漠。荀子通过转换礼乐文化“和”观念之本,用物质之天的理论对天命思想进行消解与转化,并转变礼乐文化“和”观念之用,以人性本恶论建构“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追求基于礼治功利基础上的和谐。但荀子对天命信仰的消解,人性本恶的理论建构,最终让传统的礼乐“和”观念历史地潜隐。先秦儒家提出理性的“和”观念,是建立在中华礼乐文明起源的特殊环境基础上的,而这种礼乐文明正是特定经济背景下文明的理性突破。因此,“和”观念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朝代交替的历史中屡仆屡起,成为大多数朝代所共同追求的盛世理想的准则。
其他文献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伴随着这条变迁主线,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市场
利用化学试剂对富氧气氛下煤与生物质掺烧后的灰进行湿法消解,采用AFS-933原子荧光分度计对其中的砷含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掺烧生物质后砷的释放受到一定的抑制,生物
《命名与必然性》是以可能世界理论作为理论视角和理论起点的。关于可能世界的概念,在莱布尼茨那里就有过论述,至今在可能世界问题上形成了三种流行的观点,即激进实在论、温和实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伴随着哲学理论的发展,知行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从时代要求出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肺性脑病(肺脑)指由慢性肺、胸疾患并发呼吸功能衰竭(呼衰),出现缺氧和 CO_2潴留导致神经精神障碍的综合征。诊断时应注意与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素乱、单纯性碱中毒、感
终末期患者放弃治疗的现象在实践中已经存在,但由于没有法律、法规及相应规章制度的规定而缺乏明确的依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高,能够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人文性引导的作用.语文老师要能够在情感的培养上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和思考,课堂上创设生态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为学生搭建生态平台,积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