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可能性的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美学的名义对《庄子》的研究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兴起,并且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庄子》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得到深入讨论。《庄子》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庄子美学”已经成为一个被学术界接受的术语。纵观这些研究,我们会发现《庄予》中几乎所有重要思想都可以与中国艺术关联起来。它们都能被称作“美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庄子美学”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得到澄清。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庄子》中的思想称作美学?或者说,《庄子》思想的哪些部分可以被引入美学研究的视野?——这是本论文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要回答上述问题,第一步要澄清什么是美学。在这篇论文中,下面两条被当作前提看待:就广度——亦即研究对象和范围来说,美学是一个研究美、艺术以及审美经验的领域;就深度——本质特征来说,美学研究一部分人类经验,它们的特点可以描述为不计利害、不带概念、自成目的以及主要集中于感觉而非思维或者行动。
   以此为前提,本文对《庄子》的美学可能性进行了探究,也就是说,努力弄清楚《庄子》美学如何可能。一方面,如果我们能找出庄子关于美、艺术以及审美经验的思想,我们也就可以把它们看作广义的《庄子》美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弄清在什么意义上这种思想可以被看作描述人类所拥有的无利害、非概念,自成目的和感性的经验。
   在第一章中,论文研究了《庄子》有关“美”的概念的思想。它试图阐释一种超越日常美丑判断的美如何可能被审美地描述。这样一种超越了美丑、美善区分的审美之“美”,被《庄子》称作“大美”。第二章中,论文研究了庄子的艺术理论。它试图弄清楚一种反艺术的理论如何依然可能对我们思考艺术有所教益,并且甚至发展出一个独特的艺术可能性。最后一章,它把注意力从客体转到主体。如果我们把“审美”看作我们所有的一种特殊经验的本质,它是无利害、非概念、自成目的以及主要集中于感官感知而非理智或行动,那么,我们就能在《庄子》中找到比美或艺术理论更多的美学思想。这样的研究是有效的。庄予的确强调了这样一种经验的重要性。按照庄子的逻辑,审美经验也许未必能脱离任何对象而发生,但它的确可以不依赖某种特定对象而发生。
  
其他文献
本文是研究王原祁“龙脉”说的专门作品。为了勾勒出王氏提出“龙脉”说的学术思想背景,本文详细考证了他的生平并梳理了其画学思想发展历程。本文认为,他通过强调宋元绘画内在的继承性,扭转了清初北方权贵重北宋和五代的绘画趣味,将董其昌以来南宗文人画思想的风尚推上了官方正统的地位,为其“龙脉”说在当时的艺术教育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王原祁在太仓丁忧期间的读书、作画和游览名山大川等活动,促进了他对“气
学位
瑜伽是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许多宗教派别都有较大影响。《瑜伽经》是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瑜伽派的根本经典。本文对《瑜伽经》的主要思想与佛教相关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梳理印度古代宗教修炼方面的发展脉络,展示古印度宗教文化的基本形态。  论文主要分为七章:  第一章对《瑜伽经》的形成、文本、注释以及《瑜伽经》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瑜伽的定义、心作用、三昧、八支行法、神通力以及解脱观
1840年的炮声,至今依然响在国人耳彻,因为炮声打破的不仅是千年大国的迷梦,更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的迷茫。一个拥有千年传统延续的民族,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步竟然是如此不堪,难道一定要以牺牲“传统”为代价?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家登上断壁残垣的时代舞台,是“全盘西化”还是“求古索今”?一场震彻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科玄论战”,科学与玄学之争轰轰烈烈的展开,这不仅仅是学术的分野,更是知识分子在时代炙烤下
学位
在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意义上,共产主义的道德合理性即社会正义超越于资本主义。论文将分析、比较和辩护这个观点。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的批判,揭示出这种理论仍然是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对立为前提,它并没有消除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存在的私人和公民之间的内在对立和冲突,它往往以道德的自律和他律、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形式困扰着人们的生存。黑格尔认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精神的外在化。家庭和市民社会
学位
本文以探寻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的基督教思想观为切入点,利用所能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考察傅兰雅的实践活动,力图发现基督教思想对傅兰雅一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傅兰雅在清末因传教的目的来到中国,在教会里未谋得职位,后在洋务运动中,到江南制造局工作,翻译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并在中国同事和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成功刊行了《格致汇编》,传播科技知识;他还参与格致书院的建设与管理,普及科
学位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演绎”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但是,一直以来,这一部分都因为包含着太多的重要概念与复杂论证而引起研究者们的诸多争论。总体而言,这些争论主要围绕着先验演绎的主旨、结构与概念而展开。在本文中,我们就将从第二版的结构入手,在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加以重构。同时,对于其中充满争议的基本概念以及先验演绎的主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阐明。  就先验演绎(第二版)的结构而言,本
学位
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转向语言,使得语言继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后,成为哲学家们思考的主题。本论文旨在探讨在此哲学思潮中所发生的有关语言意义观的一个根本转变,也就是从传统的意指思路转向意义生成论。  传统语言观在考虑语言意义来源的时候,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意指关系来解解释语言如何有意义,也就是认为语言是通过意指某种外在于语言的东西(可以是观念、对象、事态、体验等等)来获得其意义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
学位
本论文以王阳明高弟邹东廓(1491—1562,名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思想内涵和结构,并将对其个体哲学思想的研究纳入到整个阳明学分化、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来确定其个体的思想史定位,借以考察其个体的思想特色和整个阳明学在中晚明的发展特点。正文共分四章,现概述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明代的社会变迁与学术变迁的历史概貌以作为东廓之学乃至整个阳明学兴起、成长、
学位
宗教多元并存的事实引发了信仰者在信念合理性方面的知识论问题。本文旨在勾勒这些问题所展现之研究面貌,它将力求阐明:(1)它们是些什么样的问题;(2)如何从知识论上对它们作出思考和回答,毕竟,不少学者为这些问题所吸引,提供了不少有意思的思考。它还包括,(3)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与论证分析。  宗教多样性的这些知识论问题是在以下“宗教多样性情境”的三点约束条件下引发的,这三点条件同时也是该情境的三点基
本文以研究《庄子》之“道”、“言”、“艺”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庄子》其它相关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为主题。全文分为“道”、“言”、“艺”论三个部分。  本文主要以《庄子》三十三篇文本中各重要概念的不同思想语境和逻辑关系梳理《庄子》以本原为中心、以知、心、形、言、艺等概念为骨干的“道”的体系。在此体系下较详细考查与论述:《庄子》所谓“本原”(即狭义的“道”)是生归万物、超越万物、内在于万物又包容万物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