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B型胞质不育系转录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i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杂种优势的利用可以有效地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小麦亦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是育种家主要目标,雄性不育系是研究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但由于雄性不育的机理依然没有清晰系统的解析,使得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茫然性,至今未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因此,探索小麦雄性不育的机理,为小麦杂种优势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我们课题组利用非1B/1R系普通小麦品种细胞核与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结合,选育出了二角山羊草型(B型)非1B/1R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它具有不育性彻底,易恢复等优点,为研究和利用小麦三系育种拓展新的途径。为促进小麦B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大面积的生产应用,本研究以小麦B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偃师9号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学、细胞学及透射电镜等方法分析B型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花药的败育类型和特征,并结合转录组学和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不育系花药败育分子机理,为深入探究小麦的不育机理积累数据支撑和科学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B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组织形态学比较观察,不育系花药在成熟期形态皱缩干瘪,上下端不分叉,花药不开裂,没有花粉散出;小孢子DAPI染色不育系不能进行正常有丝分裂形成二核细胞,I2-KI染色显示花粉内部少量或几乎没有淀粉的积累。石蜡切片甲苯胺蓝染色结合透射电镜观察证明,不育系花药绒毡层细胞PCD过程起始于单核早期,且降解速率比保持系快很多,在三核期已完全降解,TUNEL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不育系绒毡层提前降解;不育系外表皮角质层从单核后期至三核期没有明显的增厚变化,比保持系中较薄。B型胞质不育系花药绒毡层的提前降解使小孢子发育所需的糖和淀粉等物质以及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小孢子结构形成和发育受阻,最终导致败育,B型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可能主要发生在单核后期至二核期。(2)B型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在单核早期和二核期花药转录组学分析研究中共鉴定到713和9,106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在二核期富集,花药内发生了复杂的代谢过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线粒体代谢及生物合成途径、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以及氧化磷酸化代谢途径,预示二核期是败育的关键期,能量和糖代谢与花药的败育有紧密的联系。(3)对糖外排转运蛋白目的基因Ta SWEET15进行克隆、qRT-PCR分析、亚细胞定位、功能验证、蛋白功能互作等分析,基因Ta SWEET15b-7A,Ta SWEET15c-7B和Ta SWEET15a-7D的CDS长度分别为933bp,933bp和927bp,与水稻Os SWEET15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小麦原生质体和烟草亚细胞均定位于细胞膜上;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结果表明Ta SWEET15b-7A,Ta SWEET15c-7B和Ta SWEET15a-7D不是以形成同源二聚体的形式行使糖转运功能;酵母功能互补试验证明蛋白Ta SWEET15b-7A,Ta SWEET15c-7B和Ta SWEET15a-7D具有转运蔗糖的能力;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单核早期花药不育系中三个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保持系,可能影响了花药内蔗糖的转运,最终导致花粉的败育。(4)通过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组装获得了B型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偃师9号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B型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全长452,794 bp,GC含量为44.3%;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全长452,453 bp,GC含量为44.3%,两者均包含34个蛋白编码基因、3个r RNAs基因和16个t RNAs基因;利用在线软件ORF-finder,在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中分别预测到4,344和4,332个长度超过100bp的ORFs,比对分析发现有89和83个特异的ORFs分别单独存在于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中;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中鉴定出67个SNP位点,分散在19个蛋白编码基因(atp1,atp4,atp6-1,atp6-2,ccm FN,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7,rps1,rps13,rps2,rps3,rps4),这些分析鉴定得到的特异ORFs和SNP位点可能是导致B型不育系败育的关键因子。(5)结合B型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小麦单核早期和二核期花药转录组数据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来鉴定RNA编辑位点,总共检测到3,559个C-U的RNA编辑位点,其中2,076个在intergenic region区,427和347个分别在upstream和downstream区,基因编码区有570个,剩余少量发生在其它区域;并且,发生非同义突变RNA编辑事件后,引起氨基酸的疏水能力增加。通过比较RNA编辑位点的编辑效率,发现编辑位点在非编码区的编辑效率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一些蛋白编码基因的编码区,RNA编辑效率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复合体V基因;进而对复合体V各亚基基因RNA编辑位点的编辑效率分析,发现atp4,atp6,atp8编辑效率在不同材料的同一时期相差很大,甚至如atp6-1基因的编辑效率在不育系中高达100%,而在保持系中该编辑位点却缺失,因此,推测复合体V相关亚基基因上RNA编辑效率的差异可能与B型胞质不育系的败育有关。探讨RNA编辑与不育的关系,为研究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败育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他文献
锌指蛋白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拟南芥转录因子YIN YANG(AtYY1)是拟南芥基因组中176个锌指蛋白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拟南芥AtYY1受脱落酸(ABA)和盐胁迫诱导,进而调控干旱胁迫应答反应,但其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解析。通常,植物为了抵御干旱需要强壮且多样的根系系统来提供水分和养分。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假设:AtY
学位
马铃薯是1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4大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它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受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但马铃薯的产量受病害减产严重,在这些病害中,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导致马铃薯产量减少的主要病毒,所以选择了PVY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地区PVY发病率的提高,许多PVY重组株系被发现,其基因组结构相似但致病性差异却较大,这种现象引起了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人类最重要的主粮之一。因此,提高小麦产量对养活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至关重要。三雌蕊小麦每朵小花中可结3颗籽粒,具有很高的增产潜力。对三雌蕊小麦的研究将对小麦高产育种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小麦的芒结构也对籽粒产量有很高的贡献,且具有防止动物啃食等诸多其他功能。本研究以三雌蕊、双芒小麦4045和单雌蕊、无芒小麦植洛乌麦为研究材料,对三雌蕊性状和芒性状进
学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作物增产潜力较大。水资源短缺和土壤贫瘠限制了该地区作物产量潜力发挥。沟垄集雨种植技术作为一种节水高效的栽培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该地区作物生产力,然而在不同施肥量和补灌模式下沟垄集雨种植调控冬小麦水氮利用效果缺乏系统研究,不仅制约了冬小麦产量潜力挖掘,也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于2016–2020年在宁夏南部典型半干旱区开展4年沟垄集雨种植(以传统
学位
Yin Yang 1(YY1)是一个重要的多功能转录因子,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随着近些年研究的深入,YY1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潜质也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一般情况下,在转录水平,YY1与带有其结合位点的启动子结合,招募p300,EZH2,HDACs等多种组蛋白修饰酶,通过调节染色质重构进而调控基因表达。在蛋白水平,YY1通过位于氨基酸201-226之
学位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雨养(旱作)农区,特殊的区域气候严重限制了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垄沟覆膜种植(RFPM)作为一种高效的微集水种植策略,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且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垄沟单元作为该种植模式的核心构型,确定合理的垄沟比例对进一步完善该种植方式和提高作物生产力至关重要。我们采用meta分析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meta分析定量不同垄沟比例(垄沟比>1、
学位
禾本科偃麦草属植物抗逆性强,能够抵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是宝贵的抗逆基因资源库。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2n=10x=70)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开始应用于我国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长期的实践证明,偃麦草属植物在小麦抗逆育种中具有突出贡献。然而中间偃麦草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FISH核型
学位
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增加、淡水资源减少、人口增长及作物多样性降低的多重压力,严重的威胁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同时,自然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盐渍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而天然抗逆作物的重视利用是确保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最古老农作物,栽培历史已经超过10,000年,其气候适应性强、低成本、易栽培,逆境条件下产量稳定,已成为盐渍化土壤、旱区农业及边际化土地的抗逆先锋作物。本
学位
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油菜种子油脂积累的调控机制研究一直是油菜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拟南芥与油菜同属十字花科植物,是研究油菜种子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理想模式材料。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和植物激素均可调控脂肪酸合成通路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在种子油脂积累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MYB89转录因子和褪黑素对拟南芥和油菜种子脂肪酸积累的影
学位
疫霉菌(Phytophthora)属卵菌(Oomycetes),是一类形态与真菌相似但与藻类同界的真核微生物。目前,已鉴定的120余种疫霉菌都是植物病原菌,能够侵染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常常造成毁灭性的作物病害,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由于疫霉菌的遗传变异和毒性进化能力强,导致作物的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突出,使得作物疫霉病的防治难度大,高度依赖化学农药。因此,认识植物对疫霉菌感病的遗传基础,探索抗病新策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