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下,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村镇建设空间将伴随城乡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频繁交换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纽带作用,村镇建设空间扩展也成为当前村镇发展的必然,这一现实情景必将导致村镇内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生态系统,因自然生态系统空间被强行压缩,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被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将通过吸收抵御外界干扰并作出响应的方式维持自身有序循环。重庆市自直辖以来,1997~2018年城镇化率由31.0%提升到65.5%,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在高速城镇化的驱动下建设用地增速较快,为全国平均增速的4.4倍;同时,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必须树立“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构筑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因此,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发展)与生态环境效应(保护)之间的关系,发挥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作用的同时又不降低村镇发展能力,是推动村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按照“理论解析—数理评价—类型划分—差异化调控”的逻辑进路,选取重庆市荣昌区为研究区域,以21个镇(街)为研究单元,以2008~2018年为研究时段,在科学认知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模型,探究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演变特征,通过测算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同步发展度,识别限制二者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滞后方,据此划分耦合协调类型,旨在为按类型、强重点、因地施策编制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引导各类村镇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耦合协调关系,且人类活动在该动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二者交互耦合关系,解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为实现村镇健康可持续提供理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初期人类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高,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较小。伴随人类生产生活密度及强度的增加,建设用地扩展度增大,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关系将呈现较为稳定、可持续发展、相互胁迫三种状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变定律,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具备耦合关系,运用耦合理论可为判断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关系处于何种状态提供依据,且人类活动可以影响二者交互耦合关系。若采取措施积极调控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将促进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走向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2)构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为定量测算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研究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综合研究区域特点,从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建设用地年均扩展速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三方面构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及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模型,以定量测算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所处的耦合协调状态。(3)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度、生态环境效应值、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呈现不同的时空演变规律,在空间格局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2008年、2013年、2018年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度、生态环境效应值、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生态环境效应值始终高于建设用地扩展度,说明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度呈现转好趋势,且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度范围内。同时,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距逐渐减小,并基本保持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与各村镇发展定位相关。(4)实现了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类型划分,提出了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为其他区域促进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发展)与生态环境效应(保护)协调发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这对矛盾提供了实践借鉴。将荣昌区各研究单元划分为保护与发展同步型、生态环境支持型、生态环境损耗型3种耦合协调类型,并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以引导县域村镇建设用地扩展度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发展。其中,保护与发展同步型村镇应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促进“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支持型村镇可以在不突破各类生态红线的前提下适量开发未利用地,缓解中心区用地紧张的状况;生态环境损耗型村镇应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效应滞后现状,推进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调查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11月抽取(分层整群抽样)张家界地区中小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筛查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异常弯曲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4 866名有效调查对象中,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2.59%(126例),其中土家族(4 036例)学生的检出率为2.53%(102例)。
期刊
土壤侵蚀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内普遍存在的重大环境威胁,极易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基于修正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云南省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土壤类型属性数据、DEM数据、多时相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全省土壤侵蚀模数,借助地学信息图谱方法,评估了云南省1985~2020年土壤侵蚀情况,并选取降水量、土壤类型、坡长、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厘清
学位
亚热带岩溶槽谷区具有旱、雨季分明的气候,4-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而11月-次年3月的降雨量不足全年降雨量的20%,植物在旱季面临水分胁迫的挑战。同时,岩溶区具有开放的地表和地下双层结构,雨水和地表水能沿着基岩裂隙和管道快速向下渗漏,并存储于表层岩溶带乃至深层饱和潜水带中,而浅薄的土壤层持水能力较差,这加剧了植物获取水分的难度,尤其是在旱季。因此,由于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独特性,亚
学位
我们当前所处的全新世是一个温暖的间冰期,考虑到在类似的气候要素影响下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气候效应,人们通过研究古气候序列寻找当前间冰期的参照体来预测全新世未来的自然气候变化。发生在400kyr BP(千年前,以1950CE为准)左右的深海氧同位素阶段11(Marine Isotope Stage 11,MIS11)被认为是过去500kyr里最温暖、持续时间最长的间冰期。从MIS11与全新世在地球轨道参
学位
进行中小学生群体脊柱侧弯筛查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旨在探究居家隔离方式对青少年脊柱侧弯(AIS)发病率现状的影响。方法:对华东地区约4 000名青少年居家隔离前后进行了两次AIS筛查,AIS筛查包括三项测试:(1)目视检查,(2)Adam的测试,(3)红外光扫描。结果: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隔离后的青少年中AIS发病率较前测高出7.58%,脊柱侧弯发生部位主要是颈椎段及胸腰椎段。后测青少年AIS的发病率
期刊
坡耕地是碳酸盐岩分布区重要的耕地资源,存在复杂的人地矛盾,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仅加剧地区石漠化,通过大气干湿沉降以及人类工农业活动进入的有机污染物还会造成岩溶含水层的水土污染。本文以重庆市中梁山龙凤槽谷岩溶坡地为例,选取耕地、林地、果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小区,探究水文驱动下土壤-表层岩溶带游离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的分布、迁移、转化机
学位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衡量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对区域碳平衡、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的“绿色生态屏障”长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收集了气象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类型等数据,并借助CASA模型估算了近21年间研究区逐月、逐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揭示时空演变格局。选取自然、人为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
学位
探讨岩溶环境中氨氧化微生物在隧道建设下的响应机制,对于了解土壤三氮的转化过程以及指导农业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岩溶槽谷为例,采集受隧道影响(龙凤槽谷)和不受隧道影响(龙车槽谷)的草地、竹林、混交林和菜园地土壤,分析土壤理化环境、土壤三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亚硝态氮)含量、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研究中梁山岩溶槽谷区隧道建设引起的土壤环境变化;运用平板计数法和amo A基
学位
支气管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婴幼儿肺部器官发育不完善,身体免疫力低下,因此支气管肺炎多发于0到14岁的儿童,是儿童住院和死亡最重要的原因,该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在传统医学的研究中,支气管肺炎的患病主要与病毒入侵、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支气管肺炎的患病与空气污染物含量和天气状况等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当儿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
学位
综述了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催化水裂解的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使用气固法合成C或N插隙的固氮酶型簇合物的可行性,并指出C或N插隙的固氮酶型簇合物在水裂解中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碱性水溶液电解制氢隔膜的研究进展以及聚苯硫醚多孔膜的研究历程和发展方向,阐述了隔膜在提高电解效率和气体纯度、降低能耗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发明兼具高孔隙率、高氢氧根透过、高气体阻隔和高温持久服役的制氢隔膜的重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