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6模式下的云南省土壤侵蚀时空演变预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内普遍存在的重大环境威胁,极易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基于修正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云南省长时间序列降水数据、土壤类型属性数据、DEM数据、多时相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全省土壤侵蚀模数,借助地学信息图谱方法,评估了云南省1985~2020年土壤侵蚀情况,并选取降水量、土壤类型、坡长、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厘清影响云南省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的驱动因子及土壤侵蚀各因子的风险范围。就预测而言,基于CMIP6模式,选取BCC-CSM2、Can ESM5、CMCC-ESM2、MIROC6、Nor ESM2-MM五种模式和SSP1-2.6、SSP2-4.5、SSP5-8.5三种不同的CO2排放情景,运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处理方式,预测2021~2050年云南省降水量,并借助马尔科夫模型预测土地利用类型,进而预测云南省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态势,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土壤侵蚀时间变化得到以下结论:全省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规律,1985~2020年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0.98亿t,其中1990年平均侵蚀总量最大,达17亿t,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5.84亿t)。平均侵蚀总量变化最大的是2000年、2020年,变化率分别为41.65%、69.86%。采用国家《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对全省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侵蚀强度等级划分,各年土壤侵蚀等级中面积最大、占比最高的均为微度侵蚀,面积及占比最小的是剧烈侵蚀。总体来看36年间云南省微度土壤侵蚀的面积在增加,剧烈土壤侵蚀的面积在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变化与全省的暴雨现象以及坡耕地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有关。(2)从空间角度分析云南省在研究时段内的土壤侵蚀特征表明:从地形地貌分区来看,1985~2000年滇西北、滇中、滇南高山峡谷间的狭长地带遭受了剧烈土壤侵蚀,主要原因是坡度较陡且坡耕地广布;2000~2015年空间上剧烈侵蚀仅见于滇西北边缘、滇西海拔高于2000m的高中山地区、滇南的高山和高中山地区,这与2010年全省启动的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有较大因果关系;2020年土壤遭受剧烈侵蚀的范围相比于2015年有向西扩张的趋势,可能原因在于该时段云南省短时强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大体有由西向东增大的趋势。全省土壤侵蚀等级转变活跃,等级发生变化、等级稳定不变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8.5%、31.5%,其中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是在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之间切换,绝大多数演变类型都是从高强度侵蚀降低为微度侵蚀,表明研究时段内全省土壤侵蚀状况得到了改善。土壤侵蚀越发严重的区域在乌蒙山一带;滇东南的平原丘陵及哀牢山东侧地带土壤侵蚀程度则在不断好转。(3)在此基础上,将云南省按照海拔高度划分为六大地貌单元(平原、丘陵、低山、低中山、高中山、高山),选取降水量、土壤类型、坡长、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化探明各地貌单元内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单因子中坡度对于云南省各地貌单元内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大;交互探测结果表明,驱动土壤侵蚀的主导交互因子均为坡度与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降水量的组合,各地貌单元内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能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风险探测结果显示,各地貌区的因子风险范围存在差异,但均需关注坡度>20°、NDVI数值为0.6~0.7、降水量多在1200~1600mm的区域,其次初育土、人为土等土类,>43m的坡长及未利用土地、草地存在土壤侵蚀风险。(4)未来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下,预测得到SSP1-2.6、SSP2-4.5、SSP5-8.5三种情景下,云南省未来(2015~2050年)降水量相对于历史时期(1985~2014年)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SSP1-2.6情景下,云南省未来降水的波动幅度最大,且增量最大。就未来土地利用类型而言,建设用地转耕地、草地转耕地、耕地转建设用地是云南省未来地类转换面积最大的三类,转换面积分别为458.55km~2、42.41km~2、37.13km~2。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耕地的转入面积增加,但如果农业经营活动不当,很有可能会增加云南省土壤侵蚀的风险。(5)未来三种气候情景下,云南省遭受土壤侵蚀的面积在增加,其中在SSP1-2.6的CO2低排放情景下云南省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及总量最大。三种情景下,未来云南省较强的土壤侵蚀极有可能出现在21世纪中叶。从空间上看,未来三种不同情景下,高强度土壤侵蚀均发生在滇西北部高黎贡山的断裂纵谷区和西北-东南走向的无量山、哀牢山一线。此外,普洱市在未来SSP5-8.5高排放情景下土壤侵蚀等级存在由微度转为剧烈的风险。就未来土壤侵蚀等级的动态演而言,SSP1-2.6情景下土壤侵蚀等级的稳定性依次高于SSP2-4.5情景、SSP5-8.5情景;对比三种情景下土壤侵蚀等级的增减变化,在未来随着CO2排放等级的增加,云南省土壤侵蚀程度加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其他文献
岩溶动力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外界环境十分敏感。目前对岩溶碳循环的研究不胜枚举,其中对岩溶水库的研究表明水库水体与外界不断的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对岩溶区碳循环发挥二次调控作用,显著改变了区域原有的碳循环模式。近年来,从岩溶碳循环角度解决全球遗漏汇问题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即考虑水-岩-气-土-生相互作用的新模式。碳元素在水体中不断地迁移转化,其中涉及诸多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在岩溶水库中,水体
学位
Heinrich事件(简称H事件)是以北大西洋发生大规模的冰漂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事件为标志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末次冰期内共发生了6次H事件,但由于深海沉积记录的年代不确定性,因此始终无法精确标定每个H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H事件导致全球海-气系统快速重组,对全球气候影响深远,然而关于全球高低纬度气候对H事件的响应过程及驱动机制始终存在争议。由于H6事件发生年代最早
学位
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决策下,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效地发展大规模可持续能量储存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因具有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安全性高、可大规模开发利用等诸多优点,在水系储能领域备受青睐。电极材料在电池体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钒基材料因钒的多价态(+2~+5),具有较高的比容量
学位
石笋作为一种洞穴次生沉积物,继承着滴水传递的外界气候环境信息,其凭借精确定年和高分辨率等特征广泛应用于古气候重建和古环境演变工作。然而,由于缺少器测资料,人们无法直接获取石笋生长时期的气候环境信息,而现代洞穴监测可以凭借将今论古的优势为石笋代用指标的解译提供支持。目前,我国洞穴现代监测工作在湖北和尚洞、河南鸡冠洞、重庆芙蓉洞、福建玉华洞、贵州七星洞等广泛开展,但是不同洞穴气候环境和地质背景存在差异
学位
西南岩溶槽谷区作为中国典型的岩溶分区,属于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安全屏障区,而岩溶地区植被作为全球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研究热点领域,因此对西南岩溶槽谷区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西南岩溶槽谷区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岩溶槽谷区生态管理以及相应政策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基于近20年西南岩溶槽谷区植被NDVI与NPP数据,结合气候因子、土地利用、DEM、坡度、
学位
报纸
大型海相沉积盆地往往富含地热矿产资源。重庆市属于四川海相沉积盆地及其盆缘山区,卤水和地热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都”,井盐和盐泉水在四川盆地已有数千年利用历史。中深层地下水的研究对于重庆市温泉、卤水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大多以盆地构造为基础,研究重庆市局部区域中深层水或单独某处泉水的形成机制。重庆市属于中上扬子板块,在整个板块构造水平上对全重庆市地下水分布和演化规律研究较少。本文以重庆
学位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是利用摩擦起电效应将自然界中低频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新型能源转换技术。基于TENG的器件具有应用灵活性强,成本偏低,无需外部电源供能等特点,所以基于TENG的各种衍生器件已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人体智能监测及分析,自驱动传感,生物检测,绿色能源转换等众多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潜力。摩擦界面所发生的接触起电现象是TENG器件产生输出性能的前提,因此摩擦界面之间的接触起电强度决定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20世纪以来,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气候极不稳定,存在周期性冷/暖振荡。各种地质载体记录了包括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事件、海因里希(Heinrich,H)事件等一系列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研究这一时间段亚洲夏季风(Asian Summer Monsoon,ASM)的演变历史,以及AS
学位
目的 调查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11月抽取(分层整群抽样)张家界地区中小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筛查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异常弯曲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4 866名有效调查对象中,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2.59%(126例),其中土家族(4 036例)学生的检出率为2.53%(102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