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类物质的激发态光谱理论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类分子作为生命活动的基石,研究这类复杂体系在凝聚相下的结构和动力学变化是目前生物科学领域的重点和挑战。生物分子被光照射后会产生电子与光波直接的相互作用,通过研究物质与光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激发态下生物分子的光谱性质对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有重要意义。对于生物类分子体系激发态下光谱性能的理论研究尚局限于小分子体系,对于大分子生物体系,激发态下的光谱理论计算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因此针对不同体系的生物分子的激发态光谱性质,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本论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分子动力学方法(Molecular dynamics,MD)、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以及引入相关近似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系统的研究了在光波作用下生物类小分子和大分子(多肽)的激发态光谱性质,建立了生物分子体系的光谱理论计算模型。并提出了针对多肽激发态光谱的计算模型,通过采用该模型计算了多肽的激发态光谱。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TD-DFT方法计算了组氨酸的激发态光谱,建立生物类小分子激发态光谱的理论计算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华法林单体(生物类小分子)与人血清蛋白的结合过程,获得其不同阶段的稳定结构。利用组氨酸的激发态光谱理论模型计算了华法林不同状态的激发态光谱,研究各状态在激发过程中的跃迁方式和电荷转移过程,探究整个动力学过程下激发态光谱性质。通过对比组氨酸和华法林的激发态光谱计算数据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理论计算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适用于生物类小分子。华法林与人血清蛋白结合后发生的结构变化改变了其激发态光谱性质,结合后华法林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均产生了增益现象,通过分子前线轨道理论和电子-空穴转移分析研究华法林分子结合前后的激发态跃迁方式和电荷转移过程,得出了产生增益的原因为电荷转移形成的更多的空穴分布。(2)在传统TD-DFT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Tamm-Dancoff Approximation(TDA)模型来简化激发态计算过程,建立了多肽类物质(十肽以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理论计算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计算了两种多肽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激发态光谱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小于10nm,误差百分比均小于3%。(3)采用扩展紧密结合方法(Extended tight-binding quantum chemistry methods,x TB)和简化含时密度泛函理论(simplified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pproach,s TD-DFT),提出一种用于计算大体系生物多肽(十肽以上)的激发态光谱的理论模型。多肽由于结构复杂且分子量较大,在光波作用下,电子跃迁能级过多,会造成多肽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过于复杂,吸收峰较多且不易进行分析指认。多肽中含有内源荧光物质,可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多肽的荧光光谱对其精细结构进行表征,描述多肽的相关性质。其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度较高,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误差为2 nm,误差百分比小于1.5%),为生物大分子激发态光谱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综上,本文利用DFT和TD-DFT以及相关近似方法,针对从小到大的三种生物分子体系,开展了激发过程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完善针对生物体系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计算模型方法和解析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以石榴石铁氧体作为微波环行器基板外环,通过离子掺杂得到Bi0.5Y1.5-xCa1+xZrxV0.5Fe4.5-xO12(x=0.00,0.25,0.50,0.75,1.00)石榴石铁氧体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拉曼光谱、透射电镜、振动磁强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铁氧体的微观形貌和电磁性能进行测试,将性能优良的Bi0.5Y1.0Ca1.5Zr0.5V0.5Fe4.0O12与不同化学组分的
学位
环氧树脂具有出色的尺寸稳定性、耐溶剂性和机械性能等,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是不可替代的,如电子电器、汽车和航天设备等。然而它们稳定的共价三维交联网络,使它们在完全固化后难以再成型、愈合或回收,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动态化学的发展,由于动态键的可逆交换使得动态聚合物链重新排列,赋予热固性材料像热塑性材料一样的再加工、愈合或再循环性能。但目前刚性较强的动态键高分子一般需要苛刻的刺激来表现特性,
学位
本文从环行器适用于多倍频、小型化以及器件互调等问题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采用一体共烧技术,制备了Mg Ti O3-Ca Ti O3/Y3Fe5O12(MCT/YIG)基微波介质陶瓷-钇铁石榴石铁氧体环行复合基板,以期获得共烧紧密,性能良好,可用于5G通信基站环行器的环行复合基板。采用固相法制备了两种铁氧体Bi0.3Y2.3Ca0.4Fe4.6Zr0.4O12(B-YIG)和Y1.6Ca1.4Fe3.
学位
集成电路小型化的快速发展,使无铅钎料在使役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演变及性能稳定性备受关注。添加合金元素改性无铅钎料,实现无铅钎料合金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Sn-0.7Cu无铅钎料综合性能良好、成本低廉,应用前景广泛,但其使役过程中在熔化温度、润湿性及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钎料合金的腐蚀行为是反映其使役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添加合金元素对Sn-0.7Cu无铅钎料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揭示其腐
学位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典型脆性破坏是它不能广泛运用的关键原因。因此,从轻集料混凝土的破坏特点出发,提出了堇青石/贝利特核壳结构复相高强轻集料用来改善它的脆性并提高其力学性能。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研究复相高强轻集料对轻集料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本课题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复相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微区应力分布状态,模拟复相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破坏过程。探究复相高强轻集料自身特性对轻集料混凝土破坏行为的
学位
透明陶瓷作为功能材料,不仅拥有传统透明材料的一般光学性能,而且其高稳定性、高强度等特性使其能服役于特殊环境。当前的研究工作集中于提升陶瓷性能以推动其实际应用。立方结构的Gd2Zr2O7能制备成透明陶瓷,其中Gd3+能缓冲荧光离子的聚集,提高其荧光性能。过去对其制备工艺参数进行系统探究,并初步研究其掺杂荧光性能。为进一步提升Gd2Zr2O7透明陶瓷的光学性能,引入非化学设计理念和高熵设计理念,改造晶
学位
铜(Cu)、钽(Ta)薄膜是集成电路互联结构中应用广泛、稳定性和可靠性强的功能材料。Cu薄膜具有优异的延展性、热稳定性、抗电迁移性和电爆性能,在半导体、电爆、新能源、光电、装饰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稳定α-Ta薄膜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低电阻率,与铜无不良反应,是一种潜在的铜/硅或铜/二氧化硅互扩散阻挡层,并被广泛用于集成电路、枪管保护涂层、耐磨耐腐蚀、机械应用等。Cu、Ta薄膜结构、取向、形貌以及
学位
无线通讯技术在不断地更迭,5G网络与多种新技术的联合发展对人们当下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这离不开基础的材料研发和应用。由介质陶瓷制备的各种通讯相关器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更高要求的挑战。因而,作为基础核心材料,新型微波介质陶瓷的研发和应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选择Li2Mg3TiO6体系为基础材料,以固相法分别在其Ti位和Mg位进行了(Al0.5Nb0.5)4+离
学位
MgO是一种宽带隙材料,在300-2500 nm波段具有较好的透过率,其光学窗口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光电器件等领域。但与空间探测器的光学需求相比,MgO光学窗口的透过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基于此,为了研制高性能、宽波段的MgO宽谱光学窗口,开展了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脉冲激光气相沉积(PLD)技术,在同质外延的单晶MgO薄膜中嵌埋了纳米Fe、Gd和(Fe,Gd)颗粒,并制备出一系列的金
学位
热电转化技术作为一种环保,可靠,应用范围广的绿色能源技术以及环保制冷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相应的制作热电器件与系统的热电材料则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及广泛的研究。但制约热电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已商用的热电材料的转换率低下导致无法与常规的热电发电机或制冷设备相竞争。因此,目前对于热电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如何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作为一类新型层状材料,由于其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