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毛德西教授辨治泄泻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名老中医经验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记录和传承。
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河南省中医院1994-2018年由毛德西教授诊治的泄泻患者,收集病例,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全部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建立泄泻病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毛德西教授治疗泄泻中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进行分析,并结合临证实际,归纳和总结毛德西教授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
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计379例,567诊次,通过录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379例病人中男性169例,女性210例。中青年发病率较高,青少年及71岁以上老年人发病人数较少,其余年龄段发病人数大致相同。临床症状方面中,频次大于50次的症状有便溏、便次多、眠差、畏寒肢冷、饮食诱因、纳差、小便黄、腹胀、腹痛、嗳气、口干。脉象中频次最多的是弦脉和弦细脉,舌象中最常出现的舌质红、舌质淡、苔薄白、苔白、苔黄腻。
2.病机治法方面,以肾阳虚衰证和脾胃虚弱证为主,湿热证次之。治法以固涩止泻、温肾健脾、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清热燥湿较多。可见,病位多与脾、肾、肠、肝有关,病理因素多与湿、热、郁、寒有关。
3.所有常用药物中高频词药物及其最常用剂量分别是:甘草(10g)、白术(10g)、肉豆蔻(10g)、党参(10g)、茯苓(10g)、山药(30g)、山楂(30g)、砂仁(8g)、补骨脂(10g)、干姜(10g)、半夏(10g)、白芍(10g)、广藿香(10g)、柴胡(10g)、五味子(5g)、黄连(6g)、萸黄连(6g)、木香(10g)、佩兰(10g)、吴茱萸(5g)。部分药物的用药剂量范围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4.常用的药对组合:(1)山药,白术;(2)山药,肉豆蔻;(3)山药,茯苓;(4)山药,党参;(5)山楂,白术;(6)山楂,肉豆蔻;(7)白术,肉豆蔻;(8)白术,茯苓;(9)白术,党参;(10)肉豆蔻,茯苓;(11)肉豆蔻,补骨脂;(12)肉豆蔻,党参;(13)茯苓,党参。
5.常用的三味药组合:(1)山药,白术,茯苓;(2)山药,白术,党参;(3)白术,肉豆蔻,党参;(4)白术,茯苓,党参。
6.新方组合:(1)木香,浮小麦,桑叶,白头翁,槐花,地榆;(2)马齿苋,白头翁,滑石,槐花,地榆;(3)刀豆,萸黄连,吴茱萸,神曲,橘红;(4)升麻,黄芪,当归,菟丝子,地黄;(5)檀香,甘松,苦参,茯神;(6)橘核,蔓荆子,茯神,橘络;(7)威灵仙,细辛,油松节,透骨草;(8)大枣,通草,生姜,木瓜,厚朴;(9)红景天,紫苏,白附子,白芥子;(10)枸杞,杜仲,巴戟天,防己;(11)砂仁,佩兰,佛手花,补骨脂,广藿香;(12)薏苡仁,苍术,豆蔻,莲子,桔梗;(13)秦艽,通草,油松节,透骨草;(14)秦艽,细辛,油松节,透骨草;(15)栀子,冬瓜皮,败酱草,荷叶,绞股蓝;(16)佛手,五灵脂,蒲黄,夏枯草;(17)菟丝子,山茱萸,地黄,牛膝,牡丹皮;(18)菟丝子,仙茅,枸杞子,覆盆子;(19)补骨脂,半夏,山药,白术;(20)地龙,桑枝,豨莶草,伸筋草;(21)莲子,芡实,桔梗,玉竹;(22)党参,黄芩,茯苓,白术,白扁豆;(23)黄芩,黄连,半夏,白术,茯苓。
结论:
1.毛德西教授在治疗泄泻方面,用药经验丰富,药性中以温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中主要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入脾、胃两经居多,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温补脾肾、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燥湿类药物居多,符合毛德西教授临床用药特点。
2.泄泻病位在大肠,主病之脏在脾,可涉及肝、肾。无论暴泻,还是久泻,湿邪均为致病主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结果和毛德西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出重视湿邪、多法治之,脾胃虚弱、健脾益气,气虚及阳、温补脾肾,脾虚肝郁、扶土抑木,多方合用、标本兼治等治疗泄泻的经验。
3.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这一人工智能软件引入中医学研究,是对原始的传承模式的突破,拓宽了传承方式。对于研究中药组方规律和发现新处方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河南省中医院1994-2018年由毛德西教授诊治的泄泻患者,收集病例,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全部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建立泄泻病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毛德西教授治疗泄泻中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进行分析,并结合临证实际,归纳和总结毛德西教授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
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计379例,567诊次,通过录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379例病人中男性169例,女性210例。中青年发病率较高,青少年及71岁以上老年人发病人数较少,其余年龄段发病人数大致相同。临床症状方面中,频次大于50次的症状有便溏、便次多、眠差、畏寒肢冷、饮食诱因、纳差、小便黄、腹胀、腹痛、嗳气、口干。脉象中频次最多的是弦脉和弦细脉,舌象中最常出现的舌质红、舌质淡、苔薄白、苔白、苔黄腻。
2.病机治法方面,以肾阳虚衰证和脾胃虚弱证为主,湿热证次之。治法以固涩止泻、温肾健脾、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清热燥湿较多。可见,病位多与脾、肾、肠、肝有关,病理因素多与湿、热、郁、寒有关。
3.所有常用药物中高频词药物及其最常用剂量分别是:甘草(10g)、白术(10g)、肉豆蔻(10g)、党参(10g)、茯苓(10g)、山药(30g)、山楂(30g)、砂仁(8g)、补骨脂(10g)、干姜(10g)、半夏(10g)、白芍(10g)、广藿香(10g)、柴胡(10g)、五味子(5g)、黄连(6g)、萸黄连(6g)、木香(10g)、佩兰(10g)、吴茱萸(5g)。部分药物的用药剂量范围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4.常用的药对组合:(1)山药,白术;(2)山药,肉豆蔻;(3)山药,茯苓;(4)山药,党参;(5)山楂,白术;(6)山楂,肉豆蔻;(7)白术,肉豆蔻;(8)白术,茯苓;(9)白术,党参;(10)肉豆蔻,茯苓;(11)肉豆蔻,补骨脂;(12)肉豆蔻,党参;(13)茯苓,党参。
5.常用的三味药组合:(1)山药,白术,茯苓;(2)山药,白术,党参;(3)白术,肉豆蔻,党参;(4)白术,茯苓,党参。
6.新方组合:(1)木香,浮小麦,桑叶,白头翁,槐花,地榆;(2)马齿苋,白头翁,滑石,槐花,地榆;(3)刀豆,萸黄连,吴茱萸,神曲,橘红;(4)升麻,黄芪,当归,菟丝子,地黄;(5)檀香,甘松,苦参,茯神;(6)橘核,蔓荆子,茯神,橘络;(7)威灵仙,细辛,油松节,透骨草;(8)大枣,通草,生姜,木瓜,厚朴;(9)红景天,紫苏,白附子,白芥子;(10)枸杞,杜仲,巴戟天,防己;(11)砂仁,佩兰,佛手花,补骨脂,广藿香;(12)薏苡仁,苍术,豆蔻,莲子,桔梗;(13)秦艽,通草,油松节,透骨草;(14)秦艽,细辛,油松节,透骨草;(15)栀子,冬瓜皮,败酱草,荷叶,绞股蓝;(16)佛手,五灵脂,蒲黄,夏枯草;(17)菟丝子,山茱萸,地黄,牛膝,牡丹皮;(18)菟丝子,仙茅,枸杞子,覆盆子;(19)补骨脂,半夏,山药,白术;(20)地龙,桑枝,豨莶草,伸筋草;(21)莲子,芡实,桔梗,玉竹;(22)党参,黄芩,茯苓,白术,白扁豆;(23)黄芩,黄连,半夏,白术,茯苓。
结论:
1.毛德西教授在治疗泄泻方面,用药经验丰富,药性中以温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中主要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入脾、胃两经居多,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温补脾肾、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燥湿类药物居多,符合毛德西教授临床用药特点。
2.泄泻病位在大肠,主病之脏在脾,可涉及肝、肾。无论暴泻,还是久泻,湿邪均为致病主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结果和毛德西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出重视湿邪、多法治之,脾胃虚弱、健脾益气,气虚及阳、温补脾肾,脾虚肝郁、扶土抑木,多方合用、标本兼治等治疗泄泻的经验。
3.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这一人工智能软件引入中医学研究,是对原始的传承模式的突破,拓宽了传承方式。对于研究中药组方规律和发现新处方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