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long_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的重要资源。目前,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为打破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局面,以及谋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速新型清洁能源以及先进能源装置的开发与应用。其中,燃料电池和锌空气电池(ZABs)具有能量利用率高,清洁低污染等优势,被视为有前景的能源储存与转化设备。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设备和锌空气电池装置的核心反应,但迟缓的反应动力学严重限制了这些清洁设备的效率。目前商业化应用的ORR催化剂是铂基催化剂,铂基催化剂在ORR过程中表现出出色了催化效率,但铂储量稀缺,成本昂贵,这限制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价格低廉、高催化活性并且耐用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是燃料电池和锌空气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本论文以设计并制备高效、耐用且低成本的碳基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为目标,开发了一系列复合材料。重点利用尺寸效应、合金效应和核壳结构等策略,研究了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组成以及催化性能,并探讨提升非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共价有机聚合物衍生氧还原催化剂Fe3O4/CCOPHM-F127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在乙酸条件下聚合八水合环己六酮(C6O6·8H2O)和三聚氰胺(C3H6N6),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氮含量的二维共价有机聚合物(命名为COPHM)。通过热解COPHM与Fe盐及表面活性剂F127的混合物,制备了以Fe3O4为活性位点的ORR催化剂Fe3O4/CCOPHM-F127。TEM图像证明,在表面活性剂F127存在的情况下,热解后的催化剂中的Fe3O4纳米颗粒显示出了更小的颗粒尺寸。借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F127制备得到的COPHM衍生物催化剂Fe3O4/CCOPHM-F127,在电催化氧还原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半波电位为0.87 V(vs.RHE),优于Pt/C。此外,Fe3O4/CCOPHM-F127在测试过程中展现了出色的稳定性和甲醇耐受性。本工作合成了新颖的富氮共价有机聚合物(COPHM),研究了表面活性剂F127在防止金属颗粒团聚以及提升颗粒分布均匀性上的作用。这项工作为优化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结构与活性提供了简便且高效的策略。(2)共价有机聚合物衍生的高性能双功能氧催化剂Fe Ni@N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基于此前对共价有机聚合物(COPHM)的研究,再次利用八水合环己六酮(C6O6·8H2O)与蜜勒胺(C6H10N10)聚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高氮含量的共价有机聚合物(命名为COPHM-2)。在表面活性剂F127存在的情况下,引入Fe盐与Ni盐,进一步热解制备了负载Fe Ni合金的分级多孔碳复合材料(Fe Ni@NC),其中Fe Ni合金被数层石墨碳包覆。由于Fe Ni@NC中大量的Fe Ni纳米颗粒以及碳壳包覆Fe Ni合金颗粒的结构,Fe Ni@NC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对ORR和OER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和耐久性。以Fe Ni@NC催化剂作为空气电极的锌空气电池,表现出高于Pt/C+Ru O2的放电功率密度,还具有出色的充放电性能和较高的长期稳定性。这些结果证明了Fe Ni@NC是优异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并且可用于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实际应用。(3)双MOFs策略用于合成双功能氧催化剂Fe Co@NC。采用双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策略,通过热解两种MOFs(Zn Co-ZIF与MIL-101(Fe))的混合物,合成了双功能氧催化剂Fe Co@NC,结构为多孔碳负载Fe Co合金。其中Zn Co-ZIF充当结构支撑并提供钴/氮源,基于铁的MIL-101提供铁源。在热解过程中,Zn Co-ZIF中的Zn金属蒸发有利于多孔通道的形成和Fe Co合金在碳载体中的暴露,因此,合成的Fe Co@NC催化剂对ORR和OER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以Fe Co@NC作为空气电极的锌空气电池显示出139.6 m W cm-2的最大功率密度和出色的循环寿命。Fe Co@NC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双功能特性和稳定性,主要归因于产生的Fe0.26Co0.74晶相以及双MOF合成策略导致的更小的颗粒尺寸和分级孔结构。(4)Fe掺杂提升碳基氮化铬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氧还原性能。以ZIF衍生碳为基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Cr N以及Cr2O3纳米颗粒的ORR催化剂材料,并且采取了Fe掺杂的方式提升催化剂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一系列表征证明了Fe已经成功掺杂到了Cr N以及Cr2O3的晶格中。性能测试的结果证明Fe掺杂可以显著提高碳负载的Cr N以及Cr2O3材料的催化性能。其中Fe-Cr N@NC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优秀的催化活性,半波电位为0.742 V(vs.RHE)。此外,Fe-Cr N@NC还表现出超过商业Pt/C的优异稳定性和甲醇耐受性。在实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测试中,Fe-Cr N@NC催化剂也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最高功率密度达到了708 m W cm-2。研究结果揭示了Cr基ORR催化剂材料和Fe掺杂的策略的重要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CO2的大规模排放打破了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灾难性问题出现。传统CO2捕集工艺存在吸收速率慢、吸收容量低、再生能耗高、设备尺寸大且传质效率低等缺陷,因此CO2捕集技术的研究关键在于引入高效吸收设备和新型CO2吸收剂。折流反应器(RZB)作为一种新型超重力设备,在旋转填充床(RPB)的基础上增加了气液接触时间和持液量,进一步提高了液相传质效率,同时简化了设备结构且
学位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逐年上升,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将CO2作为C1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以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同时实现碳资源的充分利用。电催化CO2还原(ECR)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以CO2和H2O为原料,可在常温常压下将CO2还原为有价值的碳基产品,具有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因此,ECR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零碳”排放的一种有应用潜力
学位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松材线虫病防控监理为例,详细介绍了科技监理在松材线虫病防控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疫木除治全过程数字赋能,科技监理、领导重视是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关键。
期刊
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当采用可再生电力系统时,电催化水分解制氢及CO2资源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电极材料是促进电催化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除了活性组分外,电极的形貌结构同样是影响电催化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具有丰富活性点位的3D多孔结构在电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有效促进催化活性的作用。本文采用简易的直写3D打印技术,以球形金属粉为原料,聚乙烯醇溶液为分散剂和粘
学位
燃油中的有机硫化物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SOx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加氢脱硫是主流的工业脱硫方法,却难以高效脱除柴油中二苯并噻吩(DBTs)类硫化物。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性分析,越难被加氢还原的硫化物越容易被氧化脱除,因此氧化脱硫(ODS)工艺被寄予厚望。此外,反应条件温和的ODS技术更符合绿色化工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并对其ODS性能进行了深入探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船舶运输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船舶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随之增多,加剧了对港口城市和海洋环境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针对NOx的排放标准日益严格,亟需一种高效脱除NOx的手段。提升NOx氧化度以及氧化后NOx的吸收过程的强化是湿法脱硝两个关键步骤。为了实现氧化与吸收的耦合,本研究对传统旋转填充床进行优化,创制了新型一体式错流旋转填充床。宏观上,优化旋转填充床的转子结构,
学位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新一代照明与显示技术,因其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快响应等突出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之一。印刷OLED技术是解决高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实现柔性大面积显示面板制备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新兴技术,印刷OLED存在材料与工艺兼容性差、制备与生产成熟度低等问题。研究工作往往专注于分子设计和成分配方带来的本征高性能,而忽略后续工程生产和实际
学位
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CCUS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废气流中CO2气体的分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能够实现CO2气体有效分离的方法中,膜分离技术凭借着自身低能耗且能够连续稳定操作的优势脱颖而出。作为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的
学位
为实施国家“双碳”战略,实现从工业烟气中大规模捕集CO2,发展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CO2捕集技术迫在眉睫。与吸收分离相比,吸附分离具有能耗低、无设备腐蚀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而研发吸附性能高、循环稳定好、抗水性强的吸附材料已成为突破吸附分离技术瓶颈的关键要素。面对需求,本文从烟气中CO2及杂质分子与材料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通过原位复合、超临界CO2发泡和原位自组装等方式,开展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可控合
学位
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工业上大部分的苯乙烯是通过苯和乙烯的烷基化生成乙苯、再经乙苯脱氢的二步法制得。苯乙烯生产新工艺的开发一直是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甲苯侧链烷基化一步制苯乙烯的新工艺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重视,该路线具有工艺流程短、原料价格低廉等优势。研究表明,甲苯侧链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中应具备适宜的酸碱中心和适当的空间结构。层状复合氧化物(LDO)是一种具有可调酸碱中心和二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