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F-8-IPTMS诱导的类沸石咪唑骨架膜制备及其CO2分离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s2d3n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CCUS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废气流中CO2气体的分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能够实现CO2气体有效分离的方法中,膜分离技术凭借着自身低能耗且能够连续稳定操作的优势脱颖而出。作为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的分支,类沸石咪唑骨架(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材料拥有与气体动力学直径相近的孔径,这使得ZIF材料膜在气体分离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工业应用对气体渗透分离性能、ZIF膜的装置规模以及操作稳定性极高的要求,使得ZIF膜制备方法的改进与革新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由此本论文提出使用胺类固体吸附剂填补修复大孔载体表面缺陷诱导制备ZIF膜的研究思路。该思路凭借胺类固体吸附剂表面富含氨基以及杰出的CO2吸附性能的双重特性,为ZIF膜在改性载体表面的生长提供充足异相成核位点并提升所制备ZIF膜的CO2气体渗透通量。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涂覆功能化无机粒子、涂覆Ti O2液态溶胶等方法修饰改性大孔载体表面,随后通过原位合成法在这些改性后的载体表面成功制备出了膜层厚度分别约为13.5μm、8μm、4μm、3.5μm的ZIF-8膜。通过气体渗透实验研究了测试温度以及膜两侧气体压差对ZIF-8膜的H2/CO2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功能化α-Al2O3-APTMS-Hm IM无机粒子填补修复的大孔陶瓷载体表面所制备出的ZIF-8膜气体分离性能最佳。在90℃、0.1 MPa的条件下,该ZIF-8膜的单组分气体CO2渗透通量能够维持在4.68×10-8 mol·m-2·s-1·Pa-1左右,H2/CO2理想选择系数约为8.24,此外等摩尔H2/CO2混合气中CO2渗透通量能够维持在4.53×10-8 mol·m-2·s-1·Pa-1左右,分离因子约为6.92。2、使用硅烷偶联剂辅助涂覆ZIF-8晶种至陶瓷载体表面,随后利用晶种二次生长法在这些改性后的载体表面成功制备出了膜层厚度分别约为2μm、1.8μm、1.6μm、1.2μm的ZIF-8膜。研究了不同种类硅烷偶联剂和不同质量浓度ZIF-8晶种的涂覆量对于后续ZIF-8膜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IPTMS)偶联剂辅助涂覆0.1 wt%ZIF-8晶种修饰改性的大孔载体表面所制备ZIF-8膜的生长效果以及H2/CO2气体组分的分离性能最佳。在90℃、0.1 MPa的条件下,该ZIF-8膜的单组分气体CO2渗透通量能够维持在8.71×10-7 mol·m-2·s-1·Pa-1左右,H2/CO2理想选择系数约为7.96,此外等摩尔H2/CO2混合气中CO2渗透通量能够维持在6.51×10-7 mol·m-2·s-1·Pa-1左右,分离因子约为6.01。3、使用ZIF-8晶体与IPTMS偶联剂制备出了一种全新的球形多孔混合物(ZIF-8-IPTMS),随后将ZIF-8-IPTMS用于填补修复大孔陶瓷载体表面缺陷,并成功诱导制备出了膜层厚度分别约为0.9μm的ZIF-8膜和1.2μm的ZIF-67膜。通过气体渗透实验发现ZIF-8膜的气体分离性能优于ZIF-67膜。在90℃、0.1 MPa的条件下,该ZIF-8膜的CO2渗透通量能够达到1.05×10-6 mol·m-2·s-1·Pa-1,H2/CO2理想选择系数约为13.8。等摩尔H2/CO2混合气中CO2渗透通量能够达到9.02×10-7 mol·m-2·s-1·Pa-1,分离因子约为9.2。4、使用胺类化合物聚乙烯亚胺(PEI)和N-[(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二亚乙基三胺(3N-APS)分别对ZIF-8-IPTMS混合物进行修饰改性,用以制备Class 1和Class 2胺类固体吸附剂,并将氨基嫁接量最高的吸附剂(ZIF-8-IPTMS-3N-APS-15混合物)用于填补修复大孔陶瓷载体表面缺陷,成功诱导制备出了膜层厚度约为0.6μm的ZIF-8膜,从而实现了胺类固体吸附剂与ZIF-8膜的有效结合。在35℃、0.1 MPa的条件下,该ZIF-8膜的双组分CO2/N2(v/v,15/85)、CO2/CH4(v/v,15/85)混合气中,CO2渗透通量分别约为3.49×10-6 mol·m-2·s-1·Pa-1、3.36×10-6 mol·m-2·s-1·Pa-1,分离因子分别约为3.74、4.91。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制备出了分别适合于分离H2/CO2和CO2/N2、CO2/CH4气体组分的ZIF-8膜。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胺类固体吸附剂诱导制备ZIF-8膜的研究思路,该思路既能够较为显著地提升所制备ZIF-8膜的CO2气体分离性能,同时能够避免胺类固体吸附剂自身在吸附分离CO2应用中的再生过程,整个膜体系在分离CO2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连续稳定的操作。这便为ZIF膜的制备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且对于未来ZIF膜的工业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注在新能源的发展上。氢能因具有原料广泛,热值大、产物清洁等多种优点而备受青睐。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方法是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利用关键。电解水制氢有着环保安全的特点,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电解水制氢存在阳极电位较高、副产物氧气市场价值较低等问题,造成制氢过程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将电解水制氢
学位
发展高效催化剂是针对化石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有效举措。研究发现,从纳米尺度到亚纳米尺度到单原子尺度,不断降低催化剂的粒径尺寸对于目标反应会展现出不同的催化行为,有可能实现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升高。单原子催化剂是一类特殊的负载型催化剂,其不仅能够最大化金属原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地暴露出催化位点,而且独特的配位环境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电子结构性质和金属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这些特异
学位
在腐蚀控制工程中,金属的防护涂层常常会因其中微缺陷的存在而造成整个防护体系耐蚀性的削弱,为结构件或装备的正常服役带来安全隐患。微弧氧化技术被誉为最有前景的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之一,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微缺陷诱发微弧氧化膜层提前失效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镁合金微弧氧化膜中微缺陷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为微弧氧化镁合金材料的质量优
学位
CO2的大规模排放打破了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灾难性问题出现。传统CO2捕集工艺存在吸收速率慢、吸收容量低、再生能耗高、设备尺寸大且传质效率低等缺陷,因此CO2捕集技术的研究关键在于引入高效吸收设备和新型CO2吸收剂。折流反应器(RZB)作为一种新型超重力设备,在旋转填充床(RPB)的基础上增加了气液接触时间和持液量,进一步提高了液相传质效率,同时简化了设备结构且
学位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逐年上升,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将CO2作为C1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以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同时实现碳资源的充分利用。电催化CO2还原(ECR)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以CO2和H2O为原料,可在常温常压下将CO2还原为有价值的碳基产品,具有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因此,ECR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零碳”排放的一种有应用潜力
学位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松材线虫病防控监理为例,详细介绍了科技监理在松材线虫病防控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疫木除治全过程数字赋能,科技监理、领导重视是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关键。
期刊
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当采用可再生电力系统时,电催化水分解制氢及CO2资源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电极材料是促进电催化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除了活性组分外,电极的形貌结构同样是影响电催化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具有丰富活性点位的3D多孔结构在电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有效促进催化活性的作用。本文采用简易的直写3D打印技术,以球形金属粉为原料,聚乙烯醇溶液为分散剂和粘
学位
燃油中的有机硫化物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SOx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加氢脱硫是主流的工业脱硫方法,却难以高效脱除柴油中二苯并噻吩(DBTs)类硫化物。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性分析,越难被加氢还原的硫化物越容易被氧化脱除,因此氧化脱硫(ODS)工艺被寄予厚望。此外,反应条件温和的ODS技术更符合绿色化工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并对其ODS性能进行了深入探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船舶运输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船舶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随之增多,加剧了对港口城市和海洋环境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针对NOx的排放标准日益严格,亟需一种高效脱除NOx的手段。提升NOx氧化度以及氧化后NOx的吸收过程的强化是湿法脱硝两个关键步骤。为了实现氧化与吸收的耦合,本研究对传统旋转填充床进行优化,创制了新型一体式错流旋转填充床。宏观上,优化旋转填充床的转子结构,
学位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新一代照明与显示技术,因其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快响应等突出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之一。印刷OLED技术是解决高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实现柔性大面积显示面板制备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新兴技术,印刷OLED存在材料与工艺兼容性差、制备与生产成熟度低等问题。研究工作往往专注于分子设计和成分配方带来的本征高性能,而忽略后续工程生产和实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