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基底温度对银原子团簇形成机理的影响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lba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底的诸多特性对沉积其上的金属原子的扩散及凝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固相还是液相基底,基底温度是影响原子团簇的形成及形貌的重要因素。当固相基底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基底的微观结构(如晶格常数,表面缺陷等)也随之发生改变,沉积原子的扩散系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原子团簇的生长全过程:液相材料的诸多物理特性(如表面张力,粘滞系数等)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可以预期:液相基底温度对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可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本论文采用真空热蒸发方法在液相基底(硅油)表面制备银原子团簇及薄膜系统,并系统研究了液相基底温度对银原子团簇(或凝聚体)形成机理所产生的影响;在微米及亚微米尺度内,探测到了银原子分枝状团簇中分枝的微观结构。   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置一直径约为1.0 mm数量级的硅油液滴,作为液相基底,然后采用真空热蒸发方法在基底表面沉积一定名义厚度的银原子。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在沉积过程和沉积结束之后,沉积银原子及其团簇不断向样品边缘扩散。研究表明,在液滴表面张力及界面能的共同作用下,硅油液滴一般呈现中间厚边缘薄的不均匀分布;由于硅油分子的流动性依赖于硅油层本身的厚度,当硅油层厚度减小时,硅油分子的流动性减小,其粘滞系数增大,从而降低了银原子及其团簇的迁移(或扩散)能力,导致银原子团簇向样品边缘区域不断扩散和聚集。   实验研究发现:当硅油基底温度升高时,沉积银原子及其团簇的凝聚过程仍基本符合二阶段生长模型;由于原子团簇不断向样品边缘定向扩散,样品中心区域的团簇(或凝聚体)的覆盖率比边缘的相应值小;样品中心区域的凝聚体覆盖率先随薄膜名义厚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然后逐渐趋于饱和,覆盖率趋于饱和时所对应的膜厚值随基底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于一定的薄膜名义厚度,硅油基底温度越高,中心区域的凝聚体覆盖率越小。银原子凝聚体的分枝平均长度随基底温度的演化过程也具有类似的规律。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分析结果显示: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准圆形团簇和分枝状凝聚体的分枝均是由一颗颗更小(~50nm)的团簇组成的。该实验结果与磁性铁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结论一致。   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固相基底表面团簇及薄膜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对液相基底表面沉积薄膜的研究历史及最新进展作了综合性的论述。   第二章:研究了沉积在硅油液滴表面的银原子团簇(或凝聚体)的形成机理;并对银原子及其团簇向样品边缘扩散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解释。   第三章:在硅油基底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系统研究了沉积银原子及其团簇的凝聚过程和团簇形貌特征;在微米及亚微米尺度内,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沉积银原子团簇(或凝聚体)的微观结构特征。  
其他文献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数学课程目标得到落实,就必须加强数学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
早期阅读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班级图书角的创设、书本的投放、教师的指导以及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是功不可没的.幼儿的阅读习惯培养不是一两
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实验各自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物理实验要“边学边做”,这种实验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出现错误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的过程,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数学学习的难度有了较大的提升,而很多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不能够完全的相适应,出现错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学校教育机构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积极帮助儿童顺利度过这一转折点.作为幼儿教师,在推动幼小衔接工作、提高
本文主要研究光纤中的光孤子的形成和传输问题。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1.研究光纤中光孤子的形成机理及运动规律。光纤的色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是形成光孤子的本质原因。
教学中的课堂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情景模式的设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开展情趣教学.另外教师要学会整合教材,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
随着电子仪器小型化、高性能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子仪器的多功能、高频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人们需要的电子仪器往往需要高频磁导率、高
论文题目是量子力学中的几何相位,但在讲量子力学中的几何相位前不能不提到量子力学中的相位,从物理上讲完量子力学的几何相位之后又不能不从数学上解释物理结果. 论文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