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作用。随着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和国家对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计算与评价工作十分重要,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计算与评价已成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贵阳市被称为“森林之城”,政府部门正在全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早日进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行列,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如何合理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合理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论文从城市绿地的角度,综合运用水土保持效益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了城市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计算与评价研究。论文以贵阳市观山湖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对研究区的绿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研究区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绿地信息,进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估算了研究区的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运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估算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并从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1995—2016年各绿地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情况,最后,分析研究区绿地时空格局及土壤侵蚀变化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产生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绿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变化情况:1995-2016年,观山湖区绿地总面积净增加412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重从初期的57.56%升至末期的71.14%。其中,林地的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1.9%;灌草地、耕地、湿地的面积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增加,年均分别增加2.43%、3.34%、7.83%。在地类转移中,绿地系统与非绿地系统间有较频繁的转入和转出,其中,对裸地的治理,林地向灌草地的转移,及灌草地和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移使研究区的地类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观山湖区绿地景观整体的破碎度都较高,其中,林地的破碎度最高,湿地的破碎度最低。在21年间,灌草地始终保持着优势景观的地位,林地的优势度逐渐减弱。总体来看,研究区的绿地景观布局逐渐多样化,异质性略有升高,且各绿地类型的比重有向均匀化发展的趋势。 (2)土壤侵蚀变化情况:21年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得到有效遏制,侵蚀量减少,降幅为9.49%,并在2005年时期达到侵蚀量最少。1995—2016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最明显的是西部地区,林地面积的持续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下降,对土壤保持的生态功能减弱。因此,研究区西部存在少量土壤侵蚀加剧的情况,导致了2016年土壤侵蚀量及侵蚀模数逆增的现象。 (3)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估算:观山湖区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总价值21年间净增长16377.92万元,增幅为27.20%;绿地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价值呈先降低后回升的发展趋势,到2016年,绿地单位面积生态效益达到3.542万元/hm,21年间净增加0.12万元/hm,增长了2.91%。其中,对研究区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贡献最大的是森林生态系统,但21年来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产生效益较高的服务项目有废物处理、保持土壤、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 (4)绿地时空格局及土壤侵蚀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影响:对观山湖区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影响最大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其次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区绿地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价值前期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林地的锐减和灌草地的锐增,另一方面是绿地景观布局的失衡,邻接度虽然增高但景观异质性低;后期回升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研究区土地利用向集约化发展的同时绿地结构趋向均衡,另一方面是绿地景观布局多样性和异质性的提高。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与绿地单位面积生态效益呈正相关关系。21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的变化情况与其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价值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是说,土壤侵蚀越严重,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价值量越低。另外,土壤侵蚀的变化对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