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震超覆层序与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平面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三者交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对于研究地球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机理,探讨一些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形成与赋存规律,预测与环境有关的未来海平面变化走向,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南海南部的巽他陆架是冰期东亚经历沧桑变化的最大浅海区,是公认的解译晚新生代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之一。本文应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基于对德国太阳号SO-115航次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供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重建巽他陆架北部上新世以来的层序格局,研究晚新生代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对现有层序地层界面等时性问题的探讨表明,关键层序地层界面,包括与不整合对应的整合、海侵面、最大泛滥面及被迫海退沉积物底界等,在全球对比、跨区对比,甚至区域内部对比时,存在着潜在的穿时性。通常只有当沉降和沉积物供应的综合效应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比微不足道或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能出现全球可比性的等时层序地层界面。这种情况或许只有在大的冰期或全球一致性的构造活动期才会出现。多数层序界面的等时性仅在沉降与沉积物供应条件在横向上无显著变化的地区才有意义。按照现有层序模式,层序和体系域的确定,通常需要有诸如海侵、海退、陆上暴露、沉积相的横向迁移等成因证据,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科学的可重复性。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研究区地震解释的实际情况,在现有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基础上,本文提出根据地层超覆点的迁移识别和划分地震层序及体系域的基本原则。其主要观点是:超覆点是地层的普遍特征,在盆地边缘区域倾向地震剖面上能够客观地予以识别;地层超覆点由上超到退覆的旋回性变化,记录了盆地沉积作用范围的阶段性扩张与收缩演化历程,超覆点由区域退覆转为区域上超,和由区域上超转为区域退覆时刻所对应的盆地整合沉积区的地层层面,是盆地沉积充填体制发生转折的两类关键地层界面,它们分别是盆地沉积作用范围收缩至极小或扩展至极大时刻的沉积面,称为“极小沉积面”和“极大沉积面”;这两类界面可以通过对地震超覆点迁移特征的追索或根据地震超覆路径曲线予以确定:地震超覆层序定义为以极小沉积面及其对应的上超/削蚀不整合或下超不整合为界的反射地震单元,解释为地层超覆旋回或盆地沉积作用扩张与收缩旋回的产物;以极大沉积面为界,可以将地震超覆层序划分为上超和退覆两个体系域,二者分别为盆地沉积作用扩张期及收缩期的产物。根据总长为2200 km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解释,在上新统一第四系地层内共识别了23地震超覆层序,建立了迄今为止巽他陆架乃至整个南海地区晚新生代分辨率最高的地震层序框架。这些层序在垂向上叠置构成7个进积、加积或退积型层序组合。从上新世到第四纪,层序的演化总体上呈进积趋势。层序内部体系域的配置有上超域主导型、退覆域主导型及对称发育型三种类型。前两者体系域的发育呈不对称状,分别以上超域或退覆域为主。上新统下部以上超域主导型层序为主,上新统中上部及第四系,退覆域主导型层序逐渐增多。上超域主导型层序意味着,层序发育过程主要受上超或盆地沉积范围的扩张过程控制,退覆或沉积范围的收缩过程相对短暂:退覆域主导型层序则相反,上超或盆地沉积范围的扩张过程相对短暂,层序的演化主要受退覆或盆地沉积范围的收缩过程制约。研究区V形或下凹状地震反射被解释为北巽他河下切作用的遗迹,在纳土纳隆起以东的陆架区域主要沿第四系顶、底及中部三个层序界面发育。这表明,更新世期间该陆架至少出现过三次大的暴露期,并接受北巽他河下切作用的改造。根据倾向剖面上地层厚度的横向变化特点,提出了有效厚度拟合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及剥蚀量的定量方法。该方法假定区域倾向剖面上,地层厚度由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在达到其最大厚度前呈指数增大,且地层的剥蚀作用从盆地边缘开始,依次向盆地中心方向推进。“有效厚度”即地层靠盆地侧未剥蚀区的地层厚度,它反映了原始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最大厚度值点靠陆地侧地层有效厚度的分布,采用指数和线性相结合的分段函数模型,恢复地层原始超覆点位置,并计算地层剥蚀量。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定义出发,论证了Vail等1977年提出的基于地震地层学研究海平面变化之方法的不足。Vail等所谓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相对于岸线或盆缘地层超覆点的上升或下降。他们用以度量海平面变化幅度的“海岸加积”所反映的是,在下一个地层单元沉积期间,当前岸线或超覆点处相对海平面的升降量。由于超覆点随时间推移而不断迁移,因此按照Vail等的方法所得到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是空间上不同超覆点处在不同时间段内相对海平面变化量的累加,它既不是地表某个具体地点处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也不是区域或全球相对海平面的平均变化。考虑地层剥蚀、压实沉降、载荷沉降、构造沉降及古水深变化,提出了基于地震超覆点法定量确定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的定量模型。对模型中所涉及的参量,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包括:超覆点和剥蚀量恢复的有效厚度拟合模型,计算地层原始沉积厚度及压实沉降量的脱压实模型,计算载荷沉降量的Airy均衡和挠曲均衡模型,区域构造沉降模型及古水深模型等。在巽他陆架地震超覆层序分析基础上,根据上述模型,编制了5.33 Ma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该曲线与Haq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及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比较,在变化趋势上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证明本文提出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模型及海平面变化曲线编制过程中所选参数的合理性。5.33 Ma以来的海平面变化趋势,除5.1 Ma前表现为短暂的快速上升外,5.1 Ma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后者可细分为3个阶段:5.1~3.7 Ma,全球海平面基本稳定在高出现今海平面50-100 m的高水位,说明当时全球气候相对温暖,与已有的古气候结论一致;3.7~0.9 Ma。间,全球海平面稳步下降,特别是3.7~2.2 Ma间,下降速率较高,与此间发生的北极冰盖形成事件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0.9 Ma至全新世海侵发生之前,海平面稳定在相对于现今海平面-60~-100 m以下的低水位,标志着北极冰盖的进一步扩大。对原始海平面变化数据进行插值和重采样(采样间隔0.01 Ma),分别采用长、短两种不同时窗(时窗长度分别为0.5 Ma和0.1 Ma)求其滑动平均,并与经过同样滤波处理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0.1~0.5 Ma级别的周期尺度上,无论是在长时窗滤波所得到的低频背景信息,还是短时窗滤波所揭示的变化细节方面,上述两种分辨率截然不同的资料所揭示的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表明,上新世以来,四级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可能主要受全球冰盖大小的变动控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表明,根据盆缘地区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上地震超覆点的变化,可以分离出4级全球海平面变化信息,所得结果与根据传统地质学方法得到的成果在相同的时间尺度上可以对比。
其他文献
在社会主义法治日益完善、公民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夫妻双方的地位平等不仅成为法律上倡导的原则,更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一方不履行法定义务,侵害配偶另一方的合法
小儿泄泻是儿科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通过查阅近5年来各医家对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经验,为小儿泄泻中医药治疗的内治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3个方面进行归纳综述,期望对小儿
<正>近年来,固有微孔聚合物(polymers of intrinsic microporosity, PIMs)因其特殊的微孔结构、优良的机械性能及热稳定性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目前已有文献介绍PIMs在储氢、催
<正>一婉转的胡乐响起,鼓声中,一名胡女旋舞上前,身披绛红轻纱,舞姿撩人……座下左首的胡人瞟了眼座上主席的贵公子,满面得意。这胡人正是来往长安与大食的巨贾,此番特意进献
新课程把"问题解决"贯穿到小学数学教学各个学段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及发挥学生间合作交流的作用.
中西文化渊远流长,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彼此存在着很大差异。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成为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本文从颜色词入手,探析其不同的
目的提高对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2005年6月37例经鼻内镜治疗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均顺利完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客观评价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改为他克莫司(FK506)在人/肾存活率、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血糖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已广泛用于临床医学,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质量,同时也使医务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接触射线的机会大大增加。由
本文以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嵌入式数字硬盘录像机开发″为项目背景,研制和开发了基于Linux平台、MPEG-4压缩标准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作者在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了“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