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曾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服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需求,它既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更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层次的需要。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中国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阶段,大学生志愿者以独特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为此,学术界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并由此展开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的探讨。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壮大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而且能够弘扬其所蕴含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问题从如下五个部分展开探讨的。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是研究探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基础性理论问题。首先,对相关概念如“志愿精神”、“大学生志愿精神”作了简要的界定;其次,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基于上述理论支持,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论断。第二部分:本部分的重点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国际社会和我国志愿服务脉络作出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探求历史依据,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我国志愿精神培育历程。首先,对国际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期间经历了国际社会的萌芽阶段、扩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其次,对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别是从我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中国三个方面来进行梳理。最后,对我国志愿精神的培育历程进行了回顾,分为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完善阶段。第三部分:本部分重点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作探讨,并进一步查找原因。首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梳理探讨;其次,以上述问题为逻辑起点,分别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客观的成因分析。第四部分:本部分集中探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基本理论。首先,系统地整理概括出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奉献精神、友爱互助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概括提炼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即: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的示范原则、激励原则、结合实践原则与创新原则。第五部分:对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由此提出了应对的对策。本人认为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做探讨:营造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机制,即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志愿精神培育的成熟经验。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特点,将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恰当融合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特有的生
“数字工地”概念的出现实现了互联网通信技术与建筑领域的跨界融合。加快推进数字工地建设是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数字工地的建设现状入手
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昆虫,可捕食多种害虫,是一种天敌昆虫;但其又可分泌毒素引起皮肤炎,则又是一种卫生害虫。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
角色游戏是幼儿以“角色扮演”为主要表征手段,自主地表现和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环境的认识与体验、想法和愿意的一种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为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效果已被广泛证实。随着指南的更新,其治疗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更多患者将从中受益。但研究证明,仍有近30%的患者表现为CRT无应答。
该文主要对保育猪养殖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需要注意的地方,确保养殖业能发展地越来越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高中生物课堂作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影
石材作为一种天然的建筑装饰材料,目前已被大面积应用于住宅、酒店、火车站、机场等大型建筑物的地面、墙面。近二三十年,全球石材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球经济发展,在中国这一
本论文研究汉语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在“自己”长距离约束中所产生的阻断效应中出现的不对称现象。之前的研究主要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对汉语人称代词在阻断效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