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sSb中波室温红外探测器材料的LPE生长及其器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li73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光电型窄禁带半导体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是当今红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Ⅲ-Ⅴ族InAs基半导体材料是制备高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的潜力材料。液相外延是一种近平衡态的材料生长方法,很适合生长器件级质量的InAs基材料。我们采用液相外延技术生长了InAs0.94Sb0.06和InAs0.89Sb0.11两种吸收层材料,对应的室温截止波长分别为3.9μm和4.4μm。采用液相外延技术生长了InAs1-x-ySbxPy薄膜,分别将其作为阻挡层和窗口层材料,设计了p Bin器件结构(p代表p型掺杂的InAs衬底,B代表p型掺杂的InAs1-x-ySbxPy阻挡层,i代表非掺杂的InAs1-xSbx吸收层,n代表n型掺杂的InAs1-x-ySbxPy窗口层),对其结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进行表征和分析。在材料生长的基础上进行了台面型InAsSb红外探测器的制备,并对其暗电流和光电响应等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本论文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液相外延不同生长模式的研究。以GaAs0.9Sb0.1材料为对象,研究了液相外延两种不同生长模式——步冷法和超冷法,对该材料生长及相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步冷法生长速率更加缓慢;步冷法生长的GaAs0.9Sb0.1薄膜的晶体结构质量更高、界面更平滑;两种不同液相外延模式生长的GaAs0.9Sb0.1薄膜的光致发光性能差别不大。(2)InAs1-x-ySbxPy材料的液相外延生长及性能研究。采用液相外延方法在InAs衬底上生长了不同组分的高质量InAs1-x-ySbxPy薄膜。通过卢瑟福背散射谱(RBS)、高分辨X射线衍射谱(HRXRD)和光致发光谱(PL)表征InAs1-x-ySbxPy薄膜的组分、结构与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外延薄膜P组分最高可达0.27(对应室温禁带宽度0.48 e V);晶体结晶质量良好——XRD衍射峰摇摆曲线半高宽与InAs衬底相当;各种复合缺陷少——室温PL发光峰位清晰可见。除此之外,我们还重点研究了该材料的表面形貌。研究表明该薄膜表面存在两种典型缺陷——“小点”和“小丘”,使用扫描电镜(S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AX)对缺陷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其产生机理,并据此优化生长工艺。(3)暗电流来源分析和器件结构设计。pin光电二极管在零偏压及微小反偏电压下的暗电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耗尽区两侧的少子扩散电流、耗尽区内的Shockley-Read-Hall(SRH)复合电流,以及台面器件侧面的表面漏电流对于室温工作的InAsSb探测器,在抑制了表面漏电流的前提下,少子扩散电流占主导。根据暗电流分析结果,我们设计生长了p Bin器件结构。该结构中的InAs1-x-ySbxPy宽禁带阻挡层(p Bin结构中的B)用来抑制衬底一侧的少子扩散电流;该结构中的InAs1-x-ySbxPy宽禁带窗口层(p Bin结构中的n)可以通过抑制费米能级钉扎效应,进一步抑制表面漏电流。(4)器件制备及其性能测试分析。吸收层为InAs0.94Sb0.06的器件(对应室温响应波段2.4~3.9μm)室温暗电流密度为1.4A/cm2(-100m V偏压下),峰值探测率为1.3×109cm Hz1/2W-1;吸收层为InAs0.89Sb0.11的器件(对应室温响应波段2.4~4.4μm)室温暗电流密度为1.7A/cm2(-100m V偏压下),峰值探测率为1.2×109cm Hz1/2W-1;吸收层为InAs0.94Sb0.06器件77K下峰值探测率为6.7×1010cm Hz1/2W-1,吸收层为InAs0.89Sb0.11的器件77K下峰值探测率为1.1×1010cm Hz1/2W-1。室温下,两种不同吸收层组分的器件均对U形热管获得了清晰成像。(5)器件钝化研究。我们研究了不同钝化膜系如Al2O3、Si3N4和Si O2以及不同的沉积工艺对钝化及减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原子沉积技术(ALD)生长40nm厚度的Al2O3+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ICPCVD)生长650nm厚度的Si3N4组合钝化层的光致发光性能和减反效果最好——相比未镀膜裸片,PL谱发光强度增强了5倍,反射率降低了1/2。遗憾的是钝化后的器件暗电流并未如预期的一样降低,很可能是器件流片工艺中,界面(器件刻蚀后的表面与钝化层之间的界面)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界面处漏电通道的形成。
其他文献
光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实现对电磁波的人为操控,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工电磁材料是将人造单元结构以特定方式排列形成的具有特殊电磁特性的人工结构材料。一维平面薄膜堆栈结构,是超构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结构简单、制备容易、与现代半导体工艺兼容等特点,近年来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全无机铯铅卤钙钛矿量子点,
光学和纳米光子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可归结为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物理机制的理解以及如何构建新颖的器件对光进行有效操控。人工微结构超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结构,通过对结构几何自由度的人工调控可实现对电磁波的定制化操控。超构表面,即二维的超材料,是由亚波长尺度的超构单元构成的人工微结构阵列。通过对超构单元电磁特性和空间排列序的有效人工构造,超构表面能以超薄、平面可集成的独特几何构型在亚波长空间尺度上实现对
红外成像具备探测距离远、隐蔽性高、可穿透烟雾以及全天候工作等优势,在光电探测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研究和应用。在红外探测系统中,目标识别与检测能够为图像中的潜在目标提供类别判断和坐标定位,是后续跟踪任务的基础,也是后续决策系统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和大数据的推进,深度学习模型已经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异常瞩目的进展,在很多大型数据集上,一些算法的认知水平甚至超过了人类的分辨能力。然而,这
无人机遥感是一种新兴的监测技术,由于其成本低、高效方便、能在云层下低空飞行的优点,无人机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人机成像系统中,与线阵载荷相比,面阵载荷获取的图像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几何关系,而面阵摆扫型成像方式更因其具有总视场角大、观测范围宽、瞬间凝视成像等优点,在航空军事侦察、应急救灾和倾斜摄影测量等领域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当前国内外较为关注的一类新型遥感载荷,现阶段针对此类数据预处理关
当今气象卫星通过测量大气温湿轮廓线,获取大气温度和湿度垂直信息,提高了天气预报准确性。星载红外傅里叶光谱仪具备高光谱分辨率探测和大气垂直探测能力,能够准确地获得大气温湿轮廓线,是目前气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第17届世界气象大会上,世界气象组织委员会确定了全球综合观测系统2040年远景发展计划,在高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及有效地指导超短期预报上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例如实时地监测台风和强对流系统的强度和
红外光电探测技术发展至今已有近九十年历史。当前,红外探测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更小尺寸(Size)、更低重量(Weight)、更小功耗(Power)、更低价格(Price)和更高性能(Performance),常被称为SWAP3。在这个背景下,新一代高灵敏度红外雪崩光电探测器和高工作温度红外光电探测器迎来快速发展。HgCdTe材料具有极高的光电转化效率、载流子输运特性好、响应范围随组分可调等优势,更为重
作为光的基本属性之一,偏振能够提供有别于辐射强度的另一种关于物体的信息,由于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状态在发射或反射红外辐射时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偏振状态,因此通过对红外成像场景中偏振信号的探测,能够提高图像对比度,增强系统对目标探测与识别的能力。同时,随着InGaAs探测器制备技术和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采用片上集成工艺制作分焦平面结构的近红外偏振探测器成为了可能。本文结合近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集成
近十年来,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性优势,如原子级厚度(电子态易于调控)、层间范德瓦尔斯力(异质结界面无晶格失配)和丰富的电子能带(覆盖整个电磁波谱)等,被不断深入地研究,已在下一代纳米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应用前景。稳定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作为二维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带隙可调、较大的光吸收系数和各向异性等特点,为实现具有宽波段响应、高带宽和偏振敏感的光电探测器提供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然
深空探测和红外天文技术需要高性能的长波红外探测器,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落后。阻挡杂质带(Blocked Impurity Band,BIB)探测器具有响应波段宽、响应率高、响应速度快、易于大规模制备及方便读出等优点,成为过去三十年天文探测覆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的首选红外探测器。硅基BIB探测器具有与CMOS工艺兼容,易于大规模制备和方便与读出电路互连等突出优点,尤其受到重视。目前硅基的BIB探测器国
太赫兹技术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在半导体、医疗、制造、太空和国防工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潜力。太赫兹学科研究通常涉及到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在太赫兹技术的多种应用中,太赫兹探测器是关键的环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几种基于有潜力的材料体系的太赫兹器件,结合材料的生长、理论计算、器件制造以及光电测试,研究了基于硒化锡和碲化钯材料的红外太赫兹探测。以材料的表征与研究为基础,设计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