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近代文献中建筑话语的“现代转型”研究(1840-1937)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_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整体社会-知识制度发生了断裂性转型。而中国的现代建筑学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和建筑的现代化过程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讨论建筑的话语方式以及关于建筑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将建筑话语的转变放入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引入的语言史、社会史、观念史结合的“话语研究”的方法,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与宏观社会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外来影响与本土建筑文化内在转变的结合,并将结构性转变作为关注的焦点,从建筑话语的社会性发生机制、话题内容的演变、话语主体的文化转型和话语现象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公共期刊和专业文献中建筑话语的演变进行描述和分析。   本文试图论证,现代建筑话语的发生与一系列的社会转变密切相关。在社会的剧烈变迁背景下,中国社会知识制度中的建筑知识逐渐由传统社会下层工匠的工作转变成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进而得到主流知识阶层的关心和参与;现代学科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建筑学知识得以从传统的与礼仪制度相关的制造知识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知识分类,近代的工程和建筑学教育的出现,更使之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晚清公共媒体的出现和现代出版业的逐步发展,为建筑话语建构了新的传播交流平台,为建筑学知识和观念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提供了舞台;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几代工程师-建筑师,实现了建筑业和建筑学科的“自立”,新的职业社会身份与新主体建构运作互为因果,为建筑话语的丰富性提供了历史性的动力和机会。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近代的新建筑话语,通过话语形式上和建筑观念上的嬗变,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营造话语完全不同的现代话语形态,初步完成了建筑话语的现代转型,为建筑学科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确立了知识和话语基础,为建筑学的发展和更新提供了最初的话语平台和学科知识结构,开始了中国的现代的建筑学发展的历程。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空间的减小,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欣赏对象的旅游区发展迅速。国家新增的4A级景区中,自然资源旅游区比例不断攀升
老年人是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直至进日,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西安地区截至2017年底
时至今日,轨道交通已经成为特大城市解决客运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强调以公共交通来引导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TOD模式,有利于城市布局紧凑化,从而达到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促进城市可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从2005-2009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校共发生校园严重踩踏事故20多起,受伤人数多达300人,其中死亡人数多达多20人。相似的校园踩踏悲剧频繁发生,追究事故原因,
住房问题历来是我国的大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资源与能源紧缺的严峻挑战。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随着人口的日益激增,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包含着丰厚宽广的人文观念、精神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在我国,甚至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西民居在晋商文化深深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信息、能源、资本、人力等经济要素呈现出区域集中的态势。资源的高度集聚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随之发展迅速,建筑能耗不断增长,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既有建筑中,工业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远高于
“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当前许多高校不同程度都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和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模式都也发生了许多
青海地区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展现了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特殊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青海是一个高海拔、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