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例皮肤脂膜炎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ngha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一所医院的皮肤脂膜炎发病情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皮肤脂膜炎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为皮肤脂膜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肤脂膜炎的35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整理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皮肤脂膜炎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15岁为一组,将不同年龄患者划分为6组。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356例皮肤脂膜炎中,男性73例,女性283例,男女比例为1:3.88,发病年龄范围6~7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0.44±16.11)岁,中位年龄40岁,发病占比最高为中青年组。结节性红斑占比最高175例(49.16%),其次为结节性血管炎85例(23.88%)、硬化性脂膜炎33例(9.27%)、狼疮性脂膜炎22例(6.18%)、结节性多动脉炎15例(4.21%)。皮损表现结节(74.16%)、斑块53例(14.89%);伴发溃疡53例(14.89%);皮损区硬化35例(9.83%)、萎缩19例(5.34%)。69.94%的病例有疼痛症状,2.81%的病例有瘙痒症状,7.30%的病例同时有疼痛和瘙痒症状,19.94%的病例无自觉症。2.结节性红斑男女比例为1:4.15,平均发病年龄为(39.05±15.45)岁,中位年龄38岁,发病年龄在8~76岁之间,发病占比最高为中青年组,皮损发病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下肢141例(80.57%)。结节性红斑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间隔增宽、水肿,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伴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部分伴血管炎改变。慢性期主要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间隔内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脂肪间隔及小叶内少量淋巴为主的炎细胞浸润。3.结节性血管炎男女比例为1:4.67,平均发病年龄为(42.84±16.64)岁,中位年龄42岁,发病年龄在12~79岁之间,发病占比最高为中青年组,皮损发病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下肢67例(78.82%)。结节性血管炎主要的病理改变为累及脂肪小叶的脂膜炎,伴脂肪小叶和间隔内中、小血管血管炎改变,血管炎类型主要为淋巴细胞性血管炎和中性粒细胞性血管炎,其他特征还包括脂肪小叶坏死和肉芽肿形成。4.硬化性脂膜炎男女比例为1:5.60,平均发病年龄为(51.05±14.43)岁,中位年龄47岁,发病年龄在16~78岁之间,发病占比最高为中青年组,皮损发病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下肢18例(54.55%)。硬化性脂膜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为主炎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并出现囊膜样改变,真皮淤积性皮炎样改变,晚期脂肪间隔增宽,胶原增粗、纤维化。5.狼疮性脂膜炎男女比例为1:2.67,平均发病年龄为(33.05±14.12)岁,中位年龄27岁,发病年龄在13~59岁之间,发病占比最高为青年组,皮损发病最常见的部位为面部12例(54.55%)。狼疮性脂膜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脂肪透明坏死,大量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表皮可出现基底层液化变性或空泡变性。6.结节性多动脉炎男女比例为1:0.88,平均发病年龄为(33.00± 13.77)岁,中位年龄33岁,发病年龄在11~60岁之间,发病占比最高为青年组和中青年组,皮损发病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下肢10例(66.67%)。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脂肪间隔内的中、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的血管炎,前期多以中性粒细胞性血管炎为主,后期为淋巴细胞性血管炎,伴血管内管腔闭塞及血栓形成。[结论]1.皮肤脂膜炎发病占比最高为中青年组,男女比例为1:3.88。2.皮肤脂膜炎发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硬化性脂膜炎、狼疮性脂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3.皮肤脂膜炎临床发病部位最常见为双侧下肢,其次为单侧下肢。皮损主要以结节、斑块和溃疡为主。皮损出现溃疡,多考虑结节性血管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皮损为硬化性结节、斑块合并静脉曲张,多考虑硬化性脂膜炎;斑块位于面部,应考虑狼疮性脂膜炎。4.组织病理类型以间隔性为主的脂膜炎最常见,包含的疾病主要为结节性红斑和结节性多动脉炎;其次为小叶性为主的脂膜炎,包含的疾病主要为结节性血管炎、硬化性脂膜炎和狼疮性脂膜炎。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阿帕替尼和二线化疗治疗转移性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转移性骨肉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1例经病理诊断为骨肉瘤且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阿帕替尼治疗组27例和二线化疗治疗组34例,其中阿帕替尼治疗组中男性18例,女性9例;二线化疗治疗组男性22例
学位
[目的]通过检测手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离体结肠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水平,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肠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 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
学位
[目 的]慢性疼痛与人格特征、焦虑和抑郁密切相关。目前大部分研究致力于探究非癌性疼痛(如腰背痛、头痛等)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很少有人研究他们在慢性癌性疼痛患者中的内在联系。癌痛对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中国大五人格与肺癌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焦虑、抑郁及灾难化的相关性,评估这部分患者的疼痛体验及疼痛表达是否存在个体差异,为癌症患者更好地进行疼痛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为横断
学位
[目的]1.针对当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药物素养评估工具不足的现状,严格按照量表编制流程研制适合我国文化和医疗背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药物素养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2.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药物素养测评提供可靠工具,并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质性访谈:回顾既往文献,根据药物素养理论概念拟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4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
学位
[目的]探讨反比通气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氧合的影响和其临床应用价值。[方 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成反比通气组(IRV组)和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组(C组)各35例。所有患者初始通气策略为潮气量7ml/kg,吸入氧浓度70%,容量控制通气,吸呼比(inspiratory:expiratory ratio,I:E)1:2,不设置呼气末正压。气腹后IRV组I:E=1.5:
学位
目的:探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终末期肝病血清钠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Na,MELD-Na)、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 分、血 小 板-白 蛋 白-胆 红 素(Platelet-albumin-bilirubin,PALBI)评分、C
学位
[目 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玫瑰痤疮患者及其治疗后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焦虑状况,从而为本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本研究共纳入123例玫瑰痤疮患者及123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并对治疗结束后的玫瑰痤疮患者进行再次评估,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
学位
[目 的]对比观察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lenvatinib)与联合阿帕替尼(apatinib)在中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TACE联合两种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给予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的3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至2020年12月。纳入20
学位
[目 的]探讨分离手术联合椎体成形和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分离手术联合椎体成形和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76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术后按原发灶方案继续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2个月、6个月VAS和KPS评分及术前、术后4周ASIA评分的变
学位
[目的]早期发现射血分数保留的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心肌功能及结构异常有利于临床优化患者治疗方案,防治并发症和提高远期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的T1mapping和组织特征追踪(Feature Tracking,FT)技术定量评价射血分数保留的T2DM患者是否存在弥漫性心肌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