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新剂型制备及增效机理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84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CP)是应用较早的一种硝化抑制剂,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的淋失,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但由于CP存在易挥发、易光解,特别是应用于高有机质的土壤时,易被土壤有机质吸附而降低有效性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开发新剂型的方式提高CP有效性。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CP在高有机质含量黑土上有效性降低的机理,探索了通过制备CP新剂型降低有机质对其吸附的作用机制,揭示了CP新剂型影响黑土氮营养转化和增加玉米产量的机理,研究成果对提高氮素利用率和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黑土通过有机质的吸附作用降低CP有效性,主要成分胡敏素和富里酸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对CP吸附贡献较大。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对CP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表现为初始的快速吸附阶段和随后的慢速吸附阶段,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8907,P<0.05),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R2>0.9400,P<0.05);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对CP的最大吸附量(qm)和吸附常数Kf值与有机质含量呈现显著二次函数相关性(R2≥0.6484,P<0.05);胡敏酸(HA)对CP的吸附效率高于富里酸(FA),HA和FA对CP的吸附机理是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共同发生的。
  (2)利用改性蜜胺树脂作为壁材成功制备CP微囊,实现了CP在不同介质中的缓慢释放。采用原位聚合的手段,利用蜜胺树脂成功制备了球型壳状结构,表面有微孔,囊壁厚度较为均一,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的CP微囊;当壁材和芯材比为1∶1时具有较小的粒径分布系数(2.65)、较高的包封率(82.40%)、载药量(67.19%)和较优的分散特征;CP微囊通过囊壁上的微孔结构向外界释放CP,不同温度和pH值均能明显影响CP释放速率,当壁材和芯材比例为1∶1时CP微囊在pH=7.0缓冲溶液中的释放时间最长达33天,每增加5℃释放速率提高10%。与传统剂型相比,CP微囊合成时以水为介质,减少了有机物用量,对环境更友好。
  (3)CP微囊在黑土中能缓慢释放,降低了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提高了有效性,通过抑制AOB活性和介导激活DNRA活性,实现了长时间维持土壤铵态氮浓度。CP微囊在黑土中呈现初始的快速释放和后期的缓慢释放,符合双向动力学模型y=100-78.5679e(-0.0048x)-18.2582e(-0.0004x)(R2=0.9991,P<0.05);不同剂型能够影响黑土对CP的吸附,黑土对乳油剂型CP的吸附率大于对微囊悬浮剂CP的吸附率7倍以上;CP微囊对黑土硝化作用抑制时间较CP乳油长,抑制效果优于CP乳油;对硝化抑制率影响总体表现为CP乳油<CP微囊(0.1%)<CP微囊(0.2%)<CP微囊(0.3%);对土壤表观硝化率影响总体表现为CP微囊(0.3%)<CP微囊(0.2%)<CP微囊(0.1%)<CP乳油;氮肥尿素的施用增加了AOB功能基因amoA和DNRA功能基因nrfA的丰度,CP对amoA的丰度有负效应,CP对nrfA的丰度有正效应。后期缓慢囊释放的CP通过抑制氨氧化细菌的活性和介导提高DNRA菌群活性影响硝化过程和DNRA过程,降低表观硝化率和增加硝化抑制率,是长时间保持黑土中铵态氮含量的关键机制。
  (4)CP微囊通过较长时间增加黑土中铵态氮浓度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CP微囊均可明显提高叶片SPAD值、株高、茎粗、地上部和根部干重,CP微囊的作用效果及时间较CP乳油长;CP微囊通过提高玉米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生长指标,促进了玉米产量提高,2.0%CP微囊处理玉米增产率最高达到6.63%;CP微囊不仅在玉米生育前期增加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后期缓慢释放的CP使玉米生育中后期土壤中保持一定浓度的铵态氮,玉米关键生育期生育指标和产量与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硝化抑制剂之一,其作用机理是抑制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活性,从而降低硝化反应速率。但在不同性质土壤中应用的效果不同,特别是在高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有效性较低,目前关于CP在土壤中有效性方面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CP在不同土壤类型应用效果之间对比分析上,而关于CP在土壤中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面影响有效性的基础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吉林省典型的草甸黑土、
本研究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以玉米水氮耦合和氮肥施用技术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玉米氮素吸收积累和利用效率的影响;还探究相同灌溉定额条件下,最佳氮肥施用量。研究结果如下:1.吉林省西部玉米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1)W3N1(灌溉定额250mm,施氮量180kg/hm2)处理产量最高,2018、2019年的产量分别达12703.0k
学位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为了提高产量,而长期大量的施用氮磷钾化肥,逐渐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相对不足。镁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对玉米的生长及生理生化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镁肥对土壤养分变化、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养分吸收转化的影响,旨在为春玉米生产中养分的合理施用以及养分的优化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
学位
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因其固有的难降解性而被认为是实现土壤碳封存的有效管理策略。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结构、持水能力和作为全球碳循环的碳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机制对揭示施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保护机制,提升土壤质量,发挥土壤肥力,评价施生物炭土壤的固碳潜力,认识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3源(种植大豆)暗棕壤施用C4源(玉米
学位
本试验针对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旱作农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田间调查,确定合理的盐碱地肥沃耕层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并通过田间试验,优化组合耕作方式,定向培育盐碱地肥沃耕层理化指标,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以期达到适宜的土壤肥力条件,构建肥沃耕层结构,为作物的增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土壤基础,并为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如下:  1.调查分析表
针对我国春玉米生产中肥料不合理施用带来养分低效和环境风险等问题,应用国际新兴的生态集约化管理理念和技术措施,提高春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管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利用DNDC模型模拟预测N2O气体排放。本文以2009年始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的春玉米生态集约化管理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生态集约化管理(EI)和农民习惯管理(FP)下不施氮肥处理(N0/3)、三年中二年施氮肥处理(N2/3)和三年
学位
土壤侵蚀是现今社会将要面临的持续性自然灾害,是人们关心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吉林省是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产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产量。近年来,保护黑土资源已经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农耕区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手段,利用CSLE模型,对土壤侵蚀与防治效应进行分析。采用GIS分析方法和田间试验方法,探索了土壤侵蚀强度与模
学位
磷(P)是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磷素的缺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施用磷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磷素的不足,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对土壤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施入的磷肥大部分以无效态的形式固定于土壤,过量施磷会导致土壤磷污染。因此,合理施肥、因地制宜找出最佳施磷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东北春玉米区这个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以典型黑土作为供试土壤,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
学位
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盐碱地改良,使其变为可靠的耕地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农业废弃物的量也在骤增,这些农业残留物中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是重要的资源。将农业废弃物还田,可以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利用有机物料对盐碱地进行培肥改良,既改良了盐碱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又解决了物料污染问题,循
我国大豆需求量大,种植结构矛盾突出,使得大豆生产能力下降,施入外源有机物料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关键。目前关于长期定位有机培肥对连作大豆的有机碳库特征研究较少,为探明长期连续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固碳及有机培肥的影响,本试验于2010年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选取植物残体和腐熟畜禽粪便两大类有机物料,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秸秆(CS)、树叶(LE)、牧草(GR),鸡粪(ChM)、牛粪(C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