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版“江姐”人物塑造的音乐社会学分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ghkjhnng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族歌剧萌芽于20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始于黎锦辉创作的《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一系列儿童歌剧。20世纪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将我国的歌剧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国后,歌剧在保持自己原有创作的基础之上,又将西方的一些歌剧创作特点融入,出现了《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双峰异彩的发展势态。中国的民族歌剧可谓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而《江姐》作为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它将西方的歌剧形式同中国的民族戏曲表演、中国的民族乐器相结合,配之典型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段落,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当时革命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员高大、伟岸的人物形象,无愧于我国歌剧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歌剧《江姐》的综合概述。第一节中讲到了歌剧《江姐》创作的社会成因;第二节中是对“江姐”的人物形象分析,鲜明的“江姐”人物艺术的形象随着歌剧故事剧情的发展而进行不同的角色转换,“江姐”的人物艺术形象始终围绕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进行刻画,几乎凝聚了一切“正面”的要素,从而更加突出江姐的英雄形象。这也是60年代受众群体对革命者理想人物想象的化身。透过江姐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她背后所赋予的时代性,人物的塑造切实符合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当时的创作理念,这也是民族歌剧《江姐》获得成功的客观因素。第三节是音乐社会学在20世纪中叶的发展状况,主要是对音乐社会学这一学科进行一个基本的学科介绍,通过歌剧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引出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五版歌剧《江姐》的横向、纵向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规律和歌剧《江姐》在音乐社会学历史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同人类社会的特殊关系等。第二章是对五版《江姐》艺术现象的比较分析。第一节中对五版歌剧《江姐》人物扮演的不同演绎逐一进行概述,第二节是对五版“江姐”的音乐风格、社会文化和受众群体中,审美心理变化的比较。第三章是从音乐社会学角度看歌剧《江姐》艺术现象。分别从歌剧《江姐》在音乐社会学中发展传播的地位、歌剧《江姐》的社会功能进行阐述,详细的分析这种艺术现象。第四章是音乐社会学视觉下五版“江姐”发展的思考与总结,表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代表人们的欣赏和精神需求也随之发展进步,并且论证了歌剧《江姐》的发展演绎符合社会发展传播的客观规律,从而将这一论证推广,不仅是歌剧《江姐》的发展演变需要符合事物发展传播的客观规律,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它的发展都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他文献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其不断完善工作质量管控,提升成果应用水平,不仅是专业管理的需要,同时是企业查找发现薄弱环节,完善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的
毕业设计是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针对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毕业设计的改革 ,提出新的毕业设计模式
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考虑资源基础、生产要素、农业产出、农业效益、农业生产结构、相关产业(或行业)支持和农业发展环境7个方面因素,建立了包含30个指标的西藏区域农业竞
<正>军队的基本职能就是打仗。和平时期,由于不打仗,军队的工作难以得到真正检验,基本职能容易被淡忘,官兵战备意识和战斗精神容易弱化,气力不往打仗上使,心思不往打赢上用,
景德镇传统制瓷业在当今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如今企图恢复景德镇古代青花瓷器的辉煌是不现实的。把传承与创新彼此孤立和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
随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热映以来,校园青春题材类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作为再现青年群体青春镜像的一个重要窗口,影视剧对青年形象
近些年来我国馆校结合的研究蓬勃发展。本研究旨在开发既能体现科技馆特征,又能吻合学校课程标准和教育目标的科技馆科学活动,实现促进馆校结合的特殊教育学价值。课题主要以
世界著名的高等学校都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学博物馆已成为一流大学独特的文化景观。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博物馆,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馆藏、绝无仅有的研究资源
随着数字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电视新闻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
猪肠为猪科动物猪的肠,根据猪肠的功能可分为大肠、小肠和肠头,它不但是人们喜食的宴席中的佳品,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钙、锰、硒等。有润肠治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