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状态如何,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因此,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立德树人”首次写入党的大会报告并成为社会共识,使“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揭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面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如何把“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本文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立德树人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研究,分为以下四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简要概述了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立德树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探索了立德树人理念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同时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审视,具体从机制体制、教师队伍、研究生客体以及内容与载体四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立德树人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论文的重点,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到特殊性,探索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更新理念、加强机制体制建设、优化教育体系、完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内容五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建议。
  本文的研究为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其主要创新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定位于研究生这个群体,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覆盖到学历教育的最高阶段;二是在研究内容上把最新的教育思想有效融入新时代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期刊
刘伯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刘伯承以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组织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不仅战功卓著,对军队建设也做出卓越贡献,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政治工作,认为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刘伯承作为坚贞的共产主义者
学位
重视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聚焦新时代,立足新方位,突出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根本上筑牢党的思想防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  新时代背景下,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回答时代之问。关注思想建党,深化思想
期刊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精髓。1845年,从批判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何为世界的本原出发,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解释世界是不够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当我们回顾近五百年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总是不能不追溯到王阳明及其“致良知”学说。致良知学说坚持“知行合一”,强调在做中体悟、在事上磨炼来致良知。由此看来,二者都将无畏无惧探索真理、身体力行
学位
生活世界是验证人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各个时代的哲学界广泛研究且普遍指向的概念。古希腊时期,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促使哲学家们发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意识到对象和人有主客二分的关系,从而展开向“本体论”的探秘。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引发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随着人类启蒙意识的觉醒发生了主体性的转向。近代自然科学,在击倒上帝权威的同时,推崇客观主义的实验证明,但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对立关系使得哲学研究的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审时度势,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数次外交场合中,发表一百余篇讲话和文章,期间提到600多次“和平”。“和平”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的代名词。和平外交新理念的提出,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明确了方向。为了呼应时代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回应现实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围绕“十八大以来和平外交新
学位
作为现代社会转型的新支点,人工智能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同时也创新社会发展模式、支撑高端智能经济的发展甚至引领现代文化的发展。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研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当之无愧的“第一研修课”。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充满技术色彩的领域,理论研究则高度抽象化和思辨化,故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很少,事实则反之。长期以来,围绕人工智能理论问题的建构,对其产生的原因、持续存在
学位
期刊
“人”的问题是哲学家们思考的焦点,更是马克思倾其一生都在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切入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进程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形成的标志。而“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和地位,可以说是回答整个问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