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式软件非功能需求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 : 88次 | 上传用户:sms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的形态逐渐朝着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转变,网络式软件就是在这种趋势下诞生的一种新型软件系统。网络式软件以网络为基础,开发、部署、运行于网络上;以服务为载体,通过网络资源聚合为用户提供随需而变的在线服务。互联网上的计算和信息资源日益丰富,资源聚合的方法与技术发展迅速,这使得发现和确定用户需求成为网络式软件中的重点。网络式软件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让用户对软件的体验质量成为软件成败的最终评判标准,而非功能需求分析则是影响体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对非功能需求进行分析与设计是网络式软件需求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功能需求自身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导致了其分析的困难,而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又让非功能需求分析在网络式软件中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式软件需求分析采用了领域知识指导、人网交互式的方式,但是目前的研究中主要偏向于功能性需求,缺乏对非功能需求分析的系统研究。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既能够满足网络式软件需要,又能与现有需求分析方法能够有机融合的非功能需求分析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是“网络式软件环境下,融合非功能需求的交互式需求分析和设计问题”。围绕该科学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针对非功能需求的需求元模型。考虑到非功能需求特点,本文对网络式软件需求元模型框架RGPS中的目标层元模型进行了扩展。重新定义了非功能需求目标的元描述,统一了定量与定性非功能需求的描述,定义了五种非功能需求目标分解关联和两种非功能需求目标贡献关联,为非功能需求的自动(半自动)分析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一种面向服务的非功能需求分类。非功能需求分类是非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的基础,本文针对网络式软件面向服务的特点,制定了一种面向服务的非功能需求分类,并列出了非功能需求类型之间的贡献和阻碍关系,为非功能需求冲突自动消解提供了基础。(3)提出了交互式的整合需求分析与设计框架。该框架继承网络式软件“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以O-RGPS领域资产为指导,对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进行同步分析与设计。框架包括目标分解、非功能需求冲突消解、过程链匹配三个步骤。需求目标使用本体描述,实现了自动化目标分解;在冲突消解中涉及需求变更的情况下,通过用户协商方式确定消解方式;过程匹配方法中,为业务过程的五种基本控制结构分别定义了抽取规则,为需求目标向业务过程链的自动转换提供了基础,并为服务自动组合提供了依据。(4)建立了情境感知的非功能需求分析框架。根据网络式软件环境复杂多变的性质,引入情境信息对非功能需求分析进行支持。针对非功能需求分析的需要,定义了情境模型,并在元模型级别定义了情境信息与非功能需求目标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情境感知的非功能需求分析框架。通过情境信息抽取隐性非功能需求,为用户确定非功能需求目标提供了指引,为非功能需求早期评估提供参照。(5)开发了网络式软件需求获取与分析平台。对网络式软件中自动化需求处理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NSREA工具,讨论了工具实现的具体方法,并进行了城市交通领域的用例进行了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北京有大量采用房山大理岩制造的石质文物,这使得北京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对于科学指导文物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文物本体取样困难,难以获得其力学参数。因此本文
<正>1993年,第三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北京举行。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有一件雕塑作品特别引人注目。作品为一尊由金属材料焊接而成的象形人雕塑,作品运用装置艺术形式,组拼并置
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理论。“免疫系统”论是在公共受托责任发展到受托社会责任阶段、
文章以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通过采取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主学习,采用创意训练方法,开展主题式训练,打破传统作业形式,设置多种作业评价方
我国严峻的流域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而目前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却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针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所存在问题,提出了
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大,水资源紧缺状况日趋严重。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可持续提高,是摆
<正>集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是个体与集体的相互融合,是社会文化形态下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在底层社会里,我们看到,一个人所知道并相信的东西往往也为绝大多数人所知道并
本论文旨在探讨都市文化的发展与20世纪都市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关系。20世纪是一个风云动荡的世纪,中国社会以现代性为基本脉络转型变化。在社会转型与变化时期,女性自身
<正>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中国传统图形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向传统文化寻求养料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设计的民族化问题。我国多家银行的标志均为传统元素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