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流感病毒(H1N1)感染介导的小鼠免疫损伤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ananjing313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病率高,在老年和儿童中死亡率很高,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大量的流感死亡病例报道,流感对世界公共卫生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2009年世界范围内暴发的猪源性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性强,波及世界213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17483例死亡病例,拉响了世界范围内防控流感的警钟,近期关于猪源性甲型流感病毒对达非耐药的报道,使流感病毒的防控工作更为艰难。   从临床学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三个亚型中最为重要的亚型,属正粘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分子的抗原性不同,分别有16(HA)与9(NA)个亚型。病毒基因组的点突变或基因节段重组将会产生新的变异株,从而引起大范围的传染或暴发性流行。上个世纪共出现四次流感大流行,最为严重的是1918年的大流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5千多万人死亡。到目前为止,每年都有一定范围内流感暴发流行的病例报道。因此,深入研究甲型流感病毒重症感染的致病机制,对于选择抗病毒治疗及控制潜在的流感暴发流行显得至关重要。流感病毒致死性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发现,失控的及异常激活的天然免疫应答,和感染过程中大量的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快速招募至肺局部是高致病禽流感致病的主要因素,此外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肺部增加的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有关,而升高的细胞因子水平被认为是介导甲型流感病毒病症的主要原因,亦是决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致死性感染症状的主要原因。然而,抑制细胞因子应答并不能保护机体免于致死性感染,感染早期清除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对疾病的结局亦无显著影响,这些研究提示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甲型流感病毒重症感染病例中的复杂生物学效应。另外,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本身也是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被直接感染可能会导致包括抗体应答在内的获得性免疫应答不能够被有效激活。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介导的小鼠肺免疫损伤机制,对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免疫损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进行动态观察,分别从细胞与分子层面揭示流感病毒感染介导的免疫损伤机制,探讨这些免疫细胞与分子在感染过程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同时观察比较不同毒力病毒感染过程中介导免疫损伤的主要细胞与免疫分子差异。研究内容共分为三部分:1、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介导的小鼠肺免疫损伤机制初步研究,分三节(1)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Balb/C小鼠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2)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介导的小鼠肺免疫损伤机制初探;(3)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介导的肺损伤过程中粘膜及二级淋巴器官的免疫应答分析;2、甲型流感病毒A/Beijing/501/2009(H1N1)感染介导的小鼠肺损伤机制初步研究,分三节(1)甲型流感病毒A/Beijing/501/2009(H1N1)感染Balb/C小鼠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2)甲型流感病毒A/Beijing/501/2009(H1Nl)感染介导的小鼠肺损伤机制初探;(3)甲型流感病毒A/Beijing/501/2009(H1Nl)感染介导的肺损伤过程中粘膜及二级淋巴器官的免疫应答分析:3、甲型流感病毒A/Beijing/501/2009(H1N1)与A/PR/8/34(H1N1)感染介导的小鼠肺损伤机制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1、两株病毒感染后小鼠体重变化,死亡率及肺病理变化说明,两株病毒感染介导的小鼠肺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病毒感染后早期即可在鼻及肺中检测到病毒复制,至感染末期,病毒呈持续性复制;2、两株病毒感染造成了小鼠肺损伤的同时,介导了复杂的应答变化,无论是病毒感染早期还是晚期,均检测到了大量的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累积,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与肺病毒载量、肺及血清中抗体应答密切相关,肺中抗体应答与肺中病毒载量显著相关;病毒感染后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促进了肺细胞因子应答,细胞因子应答参与调节抗体应答;3、病毒感染过程中,肺部除检测到较强的抗体应答,也检测到了较强的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应答及抗体分泌细胞应答,这两种应答反应共同调节肺抗体应答的强度及维持的时间;4、两株病毒感染小鼠肺损伤的同时,检测到了粘膜局部及二级淋巴器官产生了T、B细胞应答反应,病变累及肺器官的同时,引起了全身免疫系统的应答反应,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5、两株病毒感染小鼠半数致死剂量,体重变化及死亡率等指标反应了两株病毒在小鼠上的毒力不同,其介导肺免疫损伤过程中诱发的各种应答反应规律不尽相同,总的来说,A/Bcijing/501/2009(H1N1)病毒诱发的免疫应答反应早于A/PR/8/34(H1N1)病毒,强度亦强于后者;6、A/Beijing/501/2009(H1N1),A/Califomia/04/2009(H1N1)及A/PR/8/34三株病毒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已知的重要功能性位点及包括受体结合区域在内的未知功能性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与病毒的毒力直接相关。   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介导的小鼠肺损伤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病毒持续复制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肺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累积在感染的早期是损伤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的进程,中性粒细胞与抗体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病毒的清除及疾病的恢复;病毒引发的肺局部损伤性应答与全身系统免疫应答的激活密不可分,肺局部的应答参与系统性应答。
其他文献
  2011年5月~2014年10月,对海南、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区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褐点石斑鱼(E.fuscogutta
会议
  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2±1℃、盐度33‰、pH7.8的海水中,杂交受精卵经过35h23min完成整个胚胎发
会议
  目的,分离纯化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主衣壳蛋白,为研制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疫苗建立基础。方法,病毒(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GNNV)主衣壳蛋白(coat protein)基
会议
  为获得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及杂交F1的低温耐受情况,本研究从温度突变和温度渐变两方面探讨三种石斑鱼适宜生存的温度、半致
会议
聚合离子液体(poly ionic liquids, PILs)是一类包含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单体结构或以离子液体为重复单元的聚电解质,是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离子液体研究的深入,在其独特的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化学领域的同时,也不断显示出诸多问题,如ILs的高粘性、液体状态下可设计的局限性、潜在的环境风险性等。聚合离子液体的出现有望克服IL
该文通过氧化、羟甲基化反应,在炭黑表面引入羟甲基,并与乙酰丙酮合锰(Ⅲ)组成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甲酯在炭黑表面进行接枝聚合.接枝到炭黑表面的聚丙烯酸甲酯在NaOH溶液中水解
该文在模拟蛋白质在固体表面吸附时采用刚体模型,将蛋白质的肽平面和侧链看成独立的刚体,即肽平面和侧链内部原子之间不发生作用,彼此相对位置在模拟过程中也不发生改变.而且
该文首先讨论了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铰(CHPTMA)和失水甘油基三甲基氯化按(GTA)的制备.GTA作为淀粉的阳离子醚化剂,是一种极性物质,易溶于水,必须在极性溶剂中或在非极性溶剂
  选取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种(俗称珍珠龙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
会议
  2015年2-4月,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8℃、21.0℃、26.6℃、30.9℃、36.5℃)对规格分别为(27.4±0.8)、(276.5±17.3)、(575.4±18.8)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