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两种选择——论维特和赫索格的精神危机的出路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we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特和赫索格这两位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可谓相去甚远,但如果我们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与他们所持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他们也就可以作为人类个体而获得较大的可比性。本文讨论这两个敏感多思的小说人物所共同具有的强烈自我意识,并以此为出发点,考察人类内在精神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人类的意义。 本文主体部分由中间四章构成。第一章通过分析两人的性格,发现精神危机的潜在性;接下来两章统观他们的具体生活遭遇,揭示小说主人公如何一步步成为病态的反英雄式人物,如何面对现实的残酷而作出或与现实彻底决裂或继续奋斗的不同选择。最后讨论人类主观意志和客观现实之间矛盾的必然性以及人性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可能价值。现实世界除了真善美,必定还存在矛盾、错误、罪恶和不幸等阴暗面。维特心怀永不妥协的个人意志,对所有违背他的价值标准的人与事都说“不”;而赫索格虽也深受周遭现实之苦,但他愿意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并决心继续投入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改造同样不甚完美的自我。本文对两人的最终选择不作价值观上的肯定或否定。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维特倾其所有青春的热情去追求爱和真理,还是赫索格用他那苍凉的幽默来剖析生活的悖谬和困窘,两人都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人性之美。
其他文献
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战后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1958年,她成功的创作了小说《钟》,其实,这部作品不仅是她的最早佳作,也是她唯一喜欢的一部小说。她曾在接受
人们通常把《德伯家的苔丝》公认为是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一部威塞克斯小说,也是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小说。在本篇论文中,作者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苔丝》中环境描写的象征含意进行
本文试图通过对杜甫的四十首绝句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汉语格律诗中的声调不合律现象,以期加深对不合律声调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并为现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一定借鉴。首先简要介绍格律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习者产出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多数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存在着简单、重复、缺乏准确性和表达力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意义丰富性词汇
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发表于1977年,并于同年获得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本文由小说中贯穿其间的神话入手,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神话原型因素加以
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法”往往能横贯中外、照视古今,为文评家和读者提供博通广取的视角。此法肇源于荣格“集体无意识”论,又由波德金、希尔曼与弗莱等人化用于文评中。其中弗莱
本文从语际语和跨文化角度着手对道歉进行研究。本文的首要的目的是调查非母语使用者道歉策略使用上的偏离。其次 是探寻在这种偏离背后起作用的因素。最后对如何在外
本文以莫里森第一部双重声音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对两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与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关注,揭示了在由白人男性控制的充满敌意的权威话语(主要以最蓝的眼睛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文论的先驱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国内外学者曾一度从意识流角度来分析其文学成就。但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
本论文以美国黑人妇女文学和美国华裔妇女文学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六部作品,从它们的主题、风格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性研究,探索这两种美国妇女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