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调查及CT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构建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zhen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淋巴结转移是子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之一,是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淋巴结肿大(短径>1 cm)是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常发现正常大小(短径≤1cm)的淋巴结也会出现癌细胞浸润。文献报道50%以上的转移淋巴结为正常大小淋巴结,然而目前研究对于转移淋巴结大小均正常的子宫颈癌患者比例的关注较少。转移淋巴结大小均正常的患者难以在术前通过传统影像学方法被准确诊断,并因此接受了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并无研究对正常大小淋巴转移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具体评估。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调查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占比及分析其肿瘤学预后,提高临床对子宫颈癌正常大小转移淋巴结的重视。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术前诊断能力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影像学主要依靠淋巴结形态以评估其有无转移,因而往往会漏诊正常大小的转移淋巴结。而影像组学则可利用肉眼难以识别的高维图像信息对正常大小的淋巴结进行评估,以实现术前准确诊断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因此我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利用影像组学的方法,通过提取盆腹淋巴结的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和验证点对点预测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组学模型,提高对正常大小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以助于明确患者的临床分期,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第一章 子宫颈癌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调查及预后分析第一节 子宫颈癌正常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调查[目的]分析早期子宫颈癌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占比。[方法]回顾性分析1921例子宫颈癌患者的术前CT图像,在横断面CT图像中测量患者盆腹腔淋巴结短径,短径≤1 cm为正常大小淋巴结。以淋巴结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分析转移淋巴结均为正常大小淋巴结的患者在总体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占比。[结果]本部分共纳入ⅠA1(LVSI+)ⅡA2期(2009FIGO分期)患者1535例,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患者340例。结合术前CT影像评估,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共235例患者的转移淋巴结均为正常大小淋巴结,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占比为69.1%。[结论]69.1%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大小正常,临床中应重视子宫颈癌正常大小的转移淋巴结。第二节 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子宫颈癌患者预后分析[目的]分析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在第一节研究基础上,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无转移组、正常大小转移组和肿大转移组间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的差异,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患者预后风险因素。进一步纳入正常大小转移组与肿大转移组患者,在PSM匹配条件下比较两组患者OS和DFS的差异。[结果]本部分共纳入子宫颈癌病例1264例,其中无转移组1071例,正常大小转移组134例,肿大转移组59例,三组的5年OS分别为91.1%、73.7%及45.4%,5年DFS分别为90.3%、75.5%及50.5%(两两比较P均<0.050)。亚组分析中正常大小转移组及肿大转移组经匹配后分别纳入71例和44例,正常大小转移组的 5 年 OS 和 DFS 优于肿大转移组(OS:78.9%vs.41.2%,P=0.017;DFS:74.2%vs.53.1%,P=0.071);肿大转移组的死亡风险和复发风险分别是正常大小转移组的4.462和3.118倍(P均<0.050)。[结论]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肿瘤学预后劣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应重视对正常大小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而相对正常大小转移淋巴,肿大转移淋巴结更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对于有肿大转移淋巴结患者,应避免进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第二章 点对点预测子宫颈癌正常大小淋巴转移的CT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目的]构建和验证点对点预测子宫颈癌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组学模型。[方法]本部分共纳入12间医院的219例子宫颈癌患者,选取其中273个病理结果明确的正常大小淋巴结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其中2间医院的淋巴结个案随机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其余医院的淋巴结个案作为外部验证集。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从动脉和静脉期CT图像中提取,并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构建10个单期别模型和5个组合模型。其中一个方法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进行特征选择和四个不同的分类器(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构建模型,另一个方法使用所有意义特征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ANN)并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性能。[结果]我们共建立了 15个影像组学模型。总体而言,组合特征模型的性能超过了单期别特征模型,其中ANN组合的模型的鉴别效能最佳。ANN组合模型在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912和0.859,在外部验证集中AUC值为0.800。[结论]我们构建了一个结合动脉和静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可对子宫颈癌正常大小的转移淋巴结进行点对点的无创预测。该影像组学模型的应用可以有助于术前明确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优化临床决策。
其他文献
天麻素(Gastrodin)为中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尽管为水溶性药物,但其吸收快且完全,生物利用度高达86.1%。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天麻素在肠道可经葡萄糖转运途径吸收,并且是现有报道中经此途径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最高的药物。这提示葡萄糖转运载体是天麻素肠道吸收的重要途径,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选取了与天麻素类似结构的化合物:水杨苷、熊果苷和4-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这三种化合物与天麻素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是影响人体结构功能、活动和社会参与的重要问题。随着人群结构老龄化,我国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尽管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众多,但是并不能逆转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因此,探索一种新的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内环境及结构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富血小板血浆是通过离心全血后获得的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通过膝关节注射富血小板血浆不仅可以促
研究背景:血小板减少是化疗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导致重要脏器出血并危及生命,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预后差。血小板的生成不仅依赖造血干细胞,更依赖完好的骨髓微环境。化疗后患者骨髓微环境的破坏是化疗后血小板重建不良的原因之一,其中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损害更是血小板重建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何提高血小板数目、减少出血事件、缩短血小板重建时间是临床需要攻克的难题。目前临床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方法包括血小板的
背景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除发热出疹外,可见呼吸道感染、心肌损伤、脑炎等,部分可发展成系统性疾病。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流行的EV血清型有所不同,一些地区可出现特定血清型EV的局部流行。血清型鉴定目前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监测,临床实验室较少开展。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中5’-UTR序列高度保守,是检测通用靶标,适于初筛。衣壳蛋白VP1区是最准确的分型靶标,但该靶标检测敏感度低
目的:探究在颈伸位三维重建头颈结构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1例已经由病理结果证实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在颈伸位和平卧位的CT图像,应用三维重建软件3DVWorks,对甲状腺、甲状腺结节、甲状软骨、下颌骨、锁骨、无名动脉和皮肤等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多个空间角度及径线以评估疾病及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在头颈三维重建模型中对下段气管所在的不同平面与甲状腺手术相关解剖结构的角度与距离测量,综合评估
研究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CD71的表达水平,分析CD71表达状态与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疗效与预后的相关性,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02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69例,对照组选取我科住院非血液肿瘤患者骨髓标本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标本共2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对标本进行CD71表面抗原检测及平均荧光强度。
研究背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已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对人类健康和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病毒脱落和血清抗体反应的长期数据仍然有限。研究目的: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毒脱落规律和抗体动力学;2.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病毒脱落规律和抗体动力学。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洪湖市人民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
研究背景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其中心脏是脓毒症时最易受影响的器官之一;在临床上,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与脓毒症诱导的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失控的炎症反应及心肌细胞死亡在脓毒症诱导的心肌损伤中起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鸢尾素具有抗炎,抗凋亡及调节细胞代谢等特性,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但在当前的研究报道中,鸢尾素对脓毒症导致的心肌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但由于帕金森病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arkinson-plus syndrome,PPS)的早期临床症状相似,给准确诊断帕金森病带来了困难。目前基因诊断为PD的病因及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与手段。某些帕金森相关基因的突变,例如SNCA、GBA、LRRK2等,能有效诊断和评估家族性帕金森病的风险,研
光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使用具有良好的光学选层能力和较大激发面积的光片激发样本,取代了成像速度慢的点扫描成像方式,具有快速成像采集速率、极小水平的光毒性和光损伤效应、高信噪比、高三维空间分辨率等优点。它适用于长时间活体三维成像,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随着生物研究的发展,对显微镜的成像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合多种显微成像结果使对样本的研究分析更全面有效。此外,因传统大型显微成像装置的限制和活体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