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电化学成桩加固法模型试验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土电化学加固方法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施工方便、无噪音粉尘污染、清洁环保等优点。随着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电力能源将会变得更加低廉,因此研究这类新型地基处理方法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土电化学胶结成桩加固法及其铁质胶结本质研究,采取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多组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影响电化学成桩效果的物理化学因素,为现场实验和工程应用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根据软土电化学胶结成桩的基本原理,自行设计了一套室内模型试验装置,该装置能够提供稳定且具有自动倒向功能的直流电,实现电化学成桩的物理化学过程,并且能很好的模拟地下水和上覆荷载的情况。分析了通电过程中电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电流逐步减小,电阻和电压逐步增大,其原因在于电极周围逐渐形成的化学胶结物起到类似绝缘隔层的作用所致。此外,由于电阻的各向异性,当电流发生倒向时,电流量会出现突变现象。分析表明电学参数的变化与电化学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即后期电流趋于0,电阻增大且趋于稳定时,说明电化学反应已经基本完成。比较了加固后不同部位土体盐度和电导率,发现电化学胶结土电导率和盐度较桩间未胶结土小20%-25%,表明土体中的离子在电流的驱动下与电极电解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所生成的胶结物含量越高,则参与反映的离子就越多,即盐分损失较多,电阻也将增大。对胶结桩体结构特征、强度分布规律及承载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胶结桩体主要由结构紧密、质地坚硬的核心层和质地较硬、手掰易碎的影响层组成,其范围分别为电极直径的8倍和12倍左右。加固土体的强度随与电极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胶结核心层与影响层之间存在一明显的强度突变面。胶结桩-土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可从原先的6-10 kPa提高到加固后的30-60 kPa,可见加固效果明显。研究了地下水、倒向时间、电极形状和添加剂等对成桩效果的影响。地下水、电流倒向时间对离子移动的半径范围影响显著,从而使桩体在形状上变得更不规则。NaCl的添加会加重对电极的腐蚀,但所形成的桩体强度反而有所下降。实心圆柱形电极的成桩效果比多孔管状电极更好。开展了电化学胶结土样的化学分析和微观测试,结果表明:与未加固土体相比,胶结土体的微观结构组成更加致密,铁质矿物成分的含量更高,这也正是胶结桩体强度提高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目前,研究不同损伤程度下钢筋混凝土加固梁的抗弯性能试验,大多是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的加固方法。内嵌纤维材料加固法优于纤维材料表面粘贴法,且目前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内嵌纤
我国有80%的国土面积位于地震区,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地震造成的损失巨大,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地震的烈度大大超过该地区抗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的历程以及理论演变的梳理,可以看出城市更新的方式将逐步成为各国大型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目前北京的城市更新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更新理念由形
近年来,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和滞后的城市户外空间的适老性设计,成为了社会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又一主要矛盾。城市居住小区的户外生活空间则是整个城市户外空间中最贴近老年人
岩体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面的强度,板理化岩体尤其如此。通过原位测试直接获得岩体结构面的强度参数对于岩体稳定性分析和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试验方法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1万公
本文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二维空隙模型、Hagen-Poiseuille原理、cosmos图像分析法及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的基础上,以最大骨料公称粒径13.2mm及16mm为例,建立了大空隙沥
学位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冻土国家在多年冻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之寒区工程活动打破了多年冻土地区原有的地表能量平衡,导致地
地震灾害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强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的地震任然非常活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镇人口密集化使得地震灾害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合缺少大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根据鹤壁电厂统一的规划部署,鹤壁电厂许沟水源地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开采量,从0.46 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