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自画像--李继开绘画作品中卡通化形象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s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继开,作为“70后”代表艺术家之一,作品充斥着孤独与荒芜感的个人情绪,整个画面色调深沉且用笔自由,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形象贯穿于画面之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封闭世界。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或多或少心中都会藏有一个孤独的形象,一个不谙世事,桀骜不驯的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表达出来,能走进内心世界,找到有着美好也有着叛逆的自我形象,就像是走过一条通往自己童年的隧道,找回了童年的自己,也回到了最熟悉最舒适的地方,所以当你观看作品时并不是在与画家对话,而是与自己进行深层连结。
  本文将分五章对李继开卡通化内心“自画像”进行叙事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作品产生孤独感的原因,探讨其个人经历与社会经验对作品主题的影响。首先会在绪论中叙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简述其卡通化“内心自画像”的风格特色,阐述研究方向。
  第一章围绕白画像含义展开,通过解释传统自画像含义与特色过渡到顺应时代而发展的卡通化自画像语言风格,分析卡通画出现的背景。
  第二章围绕李继开绘画创作“自画像”心境演变过程,通过阶段性画面总结,简述这个成年人在镜像世界以少年形象重新经历从童稚到沉静再到成熟的一段生命体验。
  第三章围绕李继开形成卡通化“内心自画像”的成因,从中国、德国及日本三个国家时代趋势来讲述客观因素;从记录生活体验方面来讲述主观因素。针对李继开卡通化自画像这类作品,引申出其背后的意义与局限,辩证地对这种风格进行思考。
  第四章围绕阐述李继开卡通化自画像语言特点。从主题视角与语言形式两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是从主人公形象和叙事性场景构建两方面讨论,第二部分主要从无生机主人公塑造、道具渲染场景氛围、色调及笔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特殊的语言特点。
  最后一章围绕李继开的第一人称式自画像语言,以系列作品为例深层次分析其伤感意识与原因,第一节主要是个人和社会原因造成的伤感体验;第二节主要是分析群体中的孤独感,反映现实生活的残酷。
其他文献
如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自媒体平台快速兴起,自媒体的传播特征使得“粉丝”成为更主动的、泛化的群体,自媒体平台上的粉丝经济也飞速发展。作为自媒体平台上的粉丝经济的一种体现,自媒体内容变现也是建立、培养与粉丝的关系并借此盈利的生态,其中,建立关系的方式包含了情感联结、身份认同、信任代理三个维度,而盈利的主体或是自媒体本身,或是与自媒体合作的相关企业。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通过访谈和归纳,笔者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给大众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的新兴产品,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平台。  满族作为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且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统治阶级,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满族创造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然而现实中满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汉化的进程正在逐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它却一直“闪耀”在国际舞台上。大熊猫是中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大熊猫形象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研究大熊猫形象有助于我们解读中国的国家形象。  本研究重点探讨大熊猫在1949年到2018年在美国主流媒体中呈现的形象。《纽约时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媒体,本文选取其报纸上的大熊猫主题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了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借助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
学位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人物名誉权与公民言论自由间冲突不断,屡屡诉诸法律。从全球范围看,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进行限制与保护,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就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进行规定,导致司法实践没有统一标准,相关案件裁决各不相同。  本文总结、比较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条文、判例及理念,梳理了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的概念。公众人物不同于普通公民,是社会中具备较大知名度、影响力的人物。当涉及到公共利益、公众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传播已经成为各国在国际影响力竞争上的重要博弈手段。非洲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阵地。然而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优势和殖民历史遗留的文化传统率先在非洲建立起国际传播的话语霸权,为突破非洲“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官方媒体和民间通信技术公司先后进入非洲市场布局传播,希望为我国国际形象的传播
学位
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新闻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媒介融合转型,报社为节约成本、为改革组织结构,将摄影部裁撤掉或者将其并入文字部门,让摄影记者的地位愈发模糊。基于这样的背景,摄影部门的现状如何?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它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有着何种改变?这都值得去关注。  本文以摄影部为研究切入点,选取湖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三家报社:《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利用
学位
在学者眼中,梁启超是报人更是政治家。从业报馆的27年里,梁启超频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对于政治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报业,但总体来看,梁启超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通过报刊实现。本文从媒介的角度揭示报刊的媒介机制如何逐步建立起梁启超的报人名声,重新审视梁启超择业、成名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  文章从中国近代报刊业切入,梳理了传教士报刊逐步发展为民族报刊的过程,伴随着民族报刊业的兴起,置身其中的
学位
2017年初特朗普刚上任就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随后美国又挑起了与中国的贸易战争。这一系列举措势必会给全球经贸局势和各国战略布局带来不小的影响,这其中最难以忽视的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美国联系紧密的日本。  中国拒绝承认南海仲裁结果,已引发日本对中国“海外扩张”的高度警惕,而美国在贸易上的自我保护和军事安保上的放责无疑会给日本在对华处理方面增加较大的
“开锁”又名“圆锁”“完十三”“做十二”“圆辫”等。“开锁”仪式是在孩子成人之际举行的一种民俗仪式,是人生礼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简单来说是为了祈求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项仪式历史悠久,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长命缕习俗,现今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山西作为“开锁”仪式的起源地,即使是在本省境内,各地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它有着一套相当繁琐的步骤,类似于古代男子的冠礼
学位
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古籍整理出版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互联网+古籍整理”促进了传统古籍整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古籍整理出版新的内涵与外延意义。本文以大型古籍类书《中华大典·农业典》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对《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路径进行论析。此外,对其不足进行反思,对新时代的古籍整理出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绪论部分,通过阐释国内外关于“古籍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