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符号隐喻和关系建构——以晋中祁县“开锁”仪式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锁”又名“圆锁”“完十三”“做十二”“圆辫”等。“开锁”仪式是在孩子成人之际举行的一种民俗仪式,是人生礼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简单来说是为了祈求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项仪式历史悠久,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长命缕习俗,现今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山西作为“开锁”仪式的起源地,即使是在本省境内,各地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它有着一套相当繁琐的步骤,类似于古代男子的冠礼、女子的笈礼。本选题对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的“开锁”仪式展开田野调查,旨在从“开锁”仪式的历史背景和传播现状入手,对“开锁”仪式背后的符号隐喻和关系建构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展现出传统习俗的原来面貌和内在体系。
  第一章,梳理“开锁”仪式的历史背景和传播现状。在祁县特殊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下,才孕育出这项传统且神秘的成人礼仪式。其历史可追溯回汉朝,仪式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蕴含了浓厚的“辟邪”与“求吉”意味。梳理完仪式的历史情况后,本文又进一步介绍了现今“开锁”仪式的发展状况,包括了仪式的基本内容与传播渠道两个方面。
  第二章,从家族记忆、伦理精神、媒介手段等方面揭示“开锁”仪式背后的符号意义。首先,从颜色符号、行为符号和时空符号三个角度指出“开锁”仪式不仅停留于表层,它对于人们记忆、灵魂层面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其次,“开锁”仪式传承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背后的价值意义,通过符号隐藏的内涵来建设想象中的共同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场神圣的典礼。最后,结合媒介这一新兴手段,指出媒介与仪式的结合,仿佛如一面镜子一般,正面是仪式作为媒介,反面是媒介作为仪式,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成就,才使“开锁”仪式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三章,剖析“开锁”仪式中隐含的各类关系。“开锁”仪式是一种传播,基于相同的地域、文化基础构建出相似的关系圈。在这个圈子中,有你、有我、有亲人还有国家。在仪式的展演过程中,相聚的人们共享同样的信仰和文化,种种关系交织在一起,帮助成员获得认同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有积极作用。
  在“开锁”仪式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开锁”仪式为代表的中华民俗文化,应从“传播环境”“传承主体”“传播渠道与内容”“传播观念”四个方面进行传承与创新。“开锁”仪式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典型范式,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才能历经千年而保持原貌。以“开锁”仪式作为个案研究,可以反映出中华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研究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其他文献
马克思·苏萨克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青年作家之一。《偷书贼》是他的第五部作品,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该小说将背景设置在二战期间,讲述了在纳粹残暴的统治下,德国普通民众和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书中也透露着在至暗时刻下人性的光辉,是一部温暖人心,洗涤人性的大屠杀小说。  近年来,《偷书贼》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批评界的关注,其塑造的人物、叙事的风格以及呈现的对话都流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
近年来,关于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学习者如果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就能自主地根据学习过程制定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并对策略进行调控和评价,必要时对计划进行修订。  随着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肯定了元认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潜力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然
如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自媒体平台快速兴起,自媒体的传播特征使得“粉丝”成为更主动的、泛化的群体,自媒体平台上的粉丝经济也飞速发展。作为自媒体平台上的粉丝经济的一种体现,自媒体内容变现也是建立、培养与粉丝的关系并借此盈利的生态,其中,建立关系的方式包含了情感联结、身份认同、信任代理三个维度,而盈利的主体或是自媒体本身,或是与自媒体合作的相关企业。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通过访谈和归纳,笔者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给大众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的新兴产品,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平台。  满族作为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且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统治阶级,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满族创造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然而现实中满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汉化的进程正在逐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它却一直“闪耀”在国际舞台上。大熊猫是中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大熊猫形象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研究大熊猫形象有助于我们解读中国的国家形象。  本研究重点探讨大熊猫在1949年到2018年在美国主流媒体中呈现的形象。《纽约时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媒体,本文选取其报纸上的大熊猫主题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了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借助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
学位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人物名誉权与公民言论自由间冲突不断,屡屡诉诸法律。从全球范围看,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进行限制与保护,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就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进行规定,导致司法实践没有统一标准,相关案件裁决各不相同。  本文总结、比较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条文、判例及理念,梳理了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的概念。公众人物不同于普通公民,是社会中具备较大知名度、影响力的人物。当涉及到公共利益、公众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传播已经成为各国在国际影响力竞争上的重要博弈手段。非洲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阵地。然而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优势和殖民历史遗留的文化传统率先在非洲建立起国际传播的话语霸权,为突破非洲“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官方媒体和民间通信技术公司先后进入非洲市场布局传播,希望为我国国际形象的传播
学位
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新闻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媒介融合转型,报社为节约成本、为改革组织结构,将摄影部裁撤掉或者将其并入文字部门,让摄影记者的地位愈发模糊。基于这样的背景,摄影部门的现状如何?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它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有着何种改变?这都值得去关注。  本文以摄影部为研究切入点,选取湖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三家报社:《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利用
学位
在学者眼中,梁启超是报人更是政治家。从业报馆的27年里,梁启超频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对于政治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报业,但总体来看,梁启超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通过报刊实现。本文从媒介的角度揭示报刊的媒介机制如何逐步建立起梁启超的报人名声,重新审视梁启超择业、成名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  文章从中国近代报刊业切入,梳理了传教士报刊逐步发展为民族报刊的过程,伴随着民族报刊业的兴起,置身其中的
学位
2017年初特朗普刚上任就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随后美国又挑起了与中国的贸易战争。这一系列举措势必会给全球经贸局势和各国战略布局带来不小的影响,这其中最难以忽视的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美国联系紧密的日本。  中国拒绝承认南海仲裁结果,已引发日本对中国“海外扩张”的高度警惕,而美国在贸易上的自我保护和军事安保上的放责无疑会给日本在对华处理方面增加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