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圣之果有可为——杨园“圣学”思想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履祥,明末清初儒学家,浙江桐乡人,世称“杨园先生”,他师承刘宗周,但后人基本认为其学说是程朱一系的延续。 论文以二条线索来展开论述,一则是儒家的本怀,二则是杨园的学术,这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以儒家本怀的回溯来体现杨园学术的儒学沿承,以杨园学术来体现儒学本怀的时代意蕴。杨园以承继先圣的学术、懿行为己任,以自习并劝进他人进行“修身进德”实践为时代的良药,意欲杜绝阳明后学狂傲的言行,确立了其“祖述孔孟,宪章程朱”的学术思路及“博文、约礼”的学术大纲。杨园在对儒学的继承与开拓的有效结合中,淡化了学术论辩,无意于学派纷争,广涉经史子集,深入教学、生活实践,回归儒家原典,以“修身进德”为其学术关钥,处处以道德实践为其学术指向,为了简别于明末清初儒学的学术化及实学化的走向,总结其学术名为“圣学”。圣学”以历史继承与时代开拓的交融为特色,通过古圣的言行来引导后学,实现自圣、圣他的儒学使命。全文从“博文”(学)、“约礼”(行)的二个方面总结整理了杨园的主要学术思想,并对其诸如“理欲”、“仁义”等儒家命题的把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其学术思想发展过程、师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还对对于历史上对于杨园评价失当之处给予修正。论文是立足在儒家大背景中展开杨园的研究,通过杨园“圣学”的启示,对于现代儒学的发展走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儒学的复兴,不单纯是学术的复兴,更多的是一种内在“圣贤”意识的觉醒——从内心中建立一种修身立德的情操及胸怀天下的理想抱负,以圣贤为榜样,提升自身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并落实到“修身”实践上。 论文从杨园语录式、摘要式、笔记式的论著中,归纳出了其学术的大纲,并且作了较为详实的论述,补充了目前对于杨园研究的匮乏。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时期,和谐的社会结构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职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动态系统,开放、公正、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基础,
这篇论文主要阐述林罗山的朱子学思想,并试图通过研究林罗山的神儒合一论、排佛论、排耶稣论、历史观、政治观等,全面把握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儒学思想。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着铁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摆脱自身的内在矛盾,其外壳必然被炸毁从而走向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
基于高温风洞实验台,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机械振动机构对振动平板单孔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吹风比在0.4~1.8范围内,静态以及振动状态下的气膜冷却效果,并分析了
本文对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文章对老子和谐思想体系进行了比较详实的归纳,结合我国国情,对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现实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与远距离消纳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地区和国家能源与电力发展的新格局,也被看作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形式.这种格局对电能的多点并网、
期刊
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号夫山,因避祸改名,是明代仅次于李卓吾的异端思想家。李卓吾作《何心隐传》称其为“圣人”。何心隐在《明儒学案》中被归为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然而,无论
我国古代不自觉的讨论过逻辑问题的人很多,但是能像公孙龙这样形成相对完整的逻辑思想体系,并且能够通过逻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家却少之又少,本文将以公孙龙留下的著作《公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叙述整流机组电流波动失控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单一线路改善功率因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