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归国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心理再适应过程中的可预测因素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ri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全球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目前,已有大量文章研究留学生在出国阶段的跨文化冲击与适应情况,然而,很少有人关心留学生回国后如何再适应的问题。关于如何预测归国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态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很多回国人员发现,在国外居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国重新去适应传统文化,这对他们来说似乎比适应异国文化还要困难。与适应异国文化不同,他们不再是难以适应语言、气候、以及饮食习惯等外在环境,最主要的难题是如何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重新适应之前生活的地方。因此,这篇文章从该角度出发,研究留学生回国后如何从心理上重新适应他们的传统文化,主要研究传统文化与异国文化间的文化冲突、文化距离以及各自的文化身份认同这一系列变量能否用来预测心理上的再适应(压力、焦虑、失落以及整体的心理再适应情况)。为了研究心里再适应过程中的可预测因素,作者采用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法。作者首先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然后再结合定量数据分析得到的初步结果,进一步采取以采访形式进行的质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归国留学生的心理再适应过程的真实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文化冲击与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感对心理再适应过程具有显著作用,文化差异对心理再适应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具体来说,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感越强,心理再适应情况就越好,而较大程度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距离则不利于心理再适应过程。传统文化认同感对文化冲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回国人员的性别以及在国外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心理再适应情况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三条建议来改善归国人员的心理再适应问题。一、个人沟通与社会交往有助于减少文化差距。二、回国前的心理准备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三、强烈的中华文化身份认同感帮助体会到回家的感觉。总之,归国人员对传统文化的不适应情况确实存在,并且因人而异。正是有些因素能够有效预测心理再适应情况,未来研究需要将等多的关注点放在归国人员的再适应问题上,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的重新适应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葬甲虫通过将小型尸体埋葬到土壤里,在促进有机物快速分解和养分循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前星负葬甲(Nicrophorus maculifrons)、达乌里负葬甲(Nicrophorus d
朝鲜族在明末清初开始迁移到中国,在中华民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大量迁入到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朝鲜族虽然跟朝鲜、韩国使用同一个民族语-朝鲜语,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居住受到汉语的影响词汇里渗入了更多的汉语。加上朝鲜语本身的方言影响,渐渐地与朝鲜,韩国的朝鲜语出现了不少差异。诗人金龙七1939年出生于朝鲜,1946年移居到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的作品《韩服衬领(意译)》在2018年为了祝贺吉
从泰国华文教学师资的历史变化、中国汉语国际推广系列计划在泰国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中,发现泰国莫拉限府中学汉语教学的师资存在问题,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中籍外
目的:探讨临床急性脑梗死住院病历中的中医用药规律,总结常用药味,提炼高频用药组合和组方经验,评估经验方药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后的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中医药
笔者本次翻译实践所选择的项目是《古代中妙趣横生的黑匣子》,该书是《历史特辑》系列丛书的第一册,2000年7月出版于韩国孝兄出版社,是以韩国古代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类书籍。该书侧重于记录历史文物与历史古迹,不仅能够帮助学者们考证和查明之前无法确认的历史事件,并且还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拓宽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范畴。这本书摆脱了以往枯燥的叙述模式,通过插入图片将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形态呈现
现有的虚假诉讼防范机制不能有效地规制虚假诉讼,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法、司法、社会治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立法方面的问题是,最高院和多个地方高院近些年出台的关于虚假诉讼
研究背景: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以视神经和脊髓为主要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1),是以体液免疫调节异常为主的自身免疫病,病变发生的部位与
现代公共政策研究自产生之时,就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政策问题。当今我国公共政策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现象。从公共政策过程的角度审视这些乱象,其背后其实是公共
本文结合梁启超纪念中学的实际情况,以设备管理为依托,设计开发梁启超纪念中学设备的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管理效率。论文首先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完成了
云计算引入了基于云的虚拟学习环境(C-VLE)的新概念。这一概念与现有技术性基础设施生成的基于网格的虚拟学习环境(G-VLE)具有显著差异。因此,目前有关G-VLE的文献研究成果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