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调控大鼠肛门直肠畸形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l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是儿外科多见的先天畸形,发病几率在1/5000-1/1500,手术可以治疗大部分与ARM相关的疾病,但术后长期并发症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因此探究ARM发病机制十分重要。目前的研究主要注重在基因表达的水平,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基因对ARM的具体调控机制。因此前期研究将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诱导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模型的末端后肠组织进行了高通量测序,从结果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探究其在正常组和畸形组的表达改变,并且改变表达(过表达/干扰)后,研究该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在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中的功能变化,进而研究它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①造模(动物模型)和取材。Wistar大鼠共30只,雌雄大鼠以4:1比例晚上合笼,第二天早上进行阴道涂片,看到精子或阴道栓时定义为妊娠0天(GDO,gestational day 0)。随机把孕鼠分成ARM组和正常组,在GD10时灌胃给药,ARM组给予ETU(生理盐水溶解,125mg/kg),正常组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GD16、GD17、GD19时取出胎鼠,ARM组胎鼠存在肛门闭锁、短尾或无尾畸形,正常组胎鼠尾部及肛门开口正常。GD16、GD17通过显微镜观察,GD19可在肉眼下观察胎鼠骶尾部形态,无菌取出胎鼠的后肠组织,并统计致畸率。②用qRT-PCR技术检测ARM组和正常组胎鼠后肠组织中的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表达水平差异,通过核质分离,qRT-PCR验证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在核内外的表达水平差异进行初步定位。③采用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的特异性干扰序列siRNA及过表达质粒下调或上调IEC-6细胞中其表达,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测定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④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及过表达IEC-6细胞中的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后提取的细胞总蛋白中Wnt5a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⑤统计学分析,qRT-PCR结果用2-△△CT表示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条带用ImageJ软件进行半量分析,实验数据用Prism 8.0进行分析,每个实验都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两样本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时认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果:①ARM组的胎鼠对比于正常组的胎鼠,在GD16、GD17、GD19时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表达下调,其中GD16、GD19时下调显著,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 在IEC-6细胞浆及细胞核中表达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干扰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表达后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P<0.01),过表达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表达后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P<0.01);④干扰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 表达后,Wnt5a蛋白表达下降(P<0.01),过表达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 表达后,Wnt5a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在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ARM组较正常组表达下调,细胞实验验证干扰IEC-6细胞中lncRNA ENSRNOT00000093006.1的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Wnt5a的表达来参与ARM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肝脏是人体重要脏器之一,儿童期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易受到病原菌、有害化学物质、药物等因素影响,所致转氨酶异常。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我院小儿消化内科学龄期儿童转氨酶异常的主要原因。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6~14岁学龄期儿童主因转氨酶异常收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内科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4例,女73例;按年龄分为6~9岁组128例,10~14
目的:观察ASO升高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ASO持续升高者是否需要长期干预的初步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心脏科治疗的ASO>200IU/ml患儿529例,所有患儿首选一代头孢或青霉素等治疗7-10天,之后复查ASO,如果较前无明显下降,可给予长效青霉素,1个月后随访了233例,观察其临床症状恢复、ASO效价转归进行对比分析;对常规治疗后ASO持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儿童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中的水平差异及其对脓毒性休克的预测价值,并与传统炎症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 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部分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感染组29例,脓毒症组32例和脓毒症休克组14例,收集患儿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指标、住院时间,记录入PICU 24小时内PCIS评分及PRISMⅢ评分;收集患儿入院2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型(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SSNS)与特应性疾病关系,研究总IgE、组胺、缓激肽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初发、缓解及复发中的改变,旨在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线索和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内科病房初次确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住院患儿234例,收
目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在早产儿中常有发生且病因复杂、预后较差。因为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BPD目前仍然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肺泡II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 II cells,AECIIs)作为肺组织中关键的干细胞,在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内源性拮抗剂Gremlin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了解Gremlin与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一初步探索。方法: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从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住院患儿的术中肝脏组织标本,其中包括:胆道闭锁(BA)组:肝脏组
目的:儿童股骨干骨折发生率约为5.82/100,000~45.5/100,000,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经规范治疗骨折可良好愈合,一般不留下严重后遗症。但过度生长是儿童股骨干骨折常见生物学现象,可导致双下肢不等长。文献报道的双下肢不等长程度不同,平均约为7~10mm。明显的双下肢不等长可能导致患儿跛行,增加成年后膝关节炎、慢性腰背痛的发生率。轻症患儿可通过垫高鞋跟纠
目的: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Prkaa2和Rps6ka1的表达,探讨Prkaa2和Rps6ka1之间的关系及延缓肾纤维化进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使用重组蛋白TGF-β1诱导NRK-52e制备纤维化的细胞模型。采用qRT-PCR、Western blot、IF方法检测NRK-52e细胞和10ng/ml TGF-β1分别诱导12h、24h、36h的NRK-52e细胞的Prkaa2表达
目的:IgA血管炎的长期预后取决于肾脏损伤的程度,有关IgA血管炎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介导、驱动肾脏的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IgA血管炎及肾损害初诊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IgA血管炎肾损害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194例患儿作为病例组,其中97例为IgA血管炎患儿,97例为初诊并发肾损害的患儿,患者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电背景演变与脑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且完善了脑电图监测与头部磁共振影像的病例,依据改良的Sarnat分度标准进行临床分度,应用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颁布的“新生儿连续脑电监测指南”对不同时间段连续监测脑电活动背景评价分析,结合改良的MRI评分系统进行不同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