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形态的形成及设计理论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p_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对大学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理论的建立是基于教育 哲学、社会学以及建筑专业理论之上的。首先归纳和总结了大学形态的类型和价值取向,以澄清大学 规划及其相关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概念;接着对大学形态的构成要素以及多种组织方法和相关理论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以建筑学专业理论的角度建立解释大学形态体系的基础;然后结合已有的城市 形态理论,发展出大学规划的新理论,即构建有关大学形态的理论;最后将大学形态的理论应用到当 代大学规划设计和研究实践中,对之进行实证。 全文共有8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简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 及论文结构安排等。 第一章对大学形态的“原型”、大学与城市空间关系、大学形态的风格、大学形态组织的基本 模式进行了类型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历时的和共时的)对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大学形态进行分 析和归纳,简略地描述历史中各种大学形态的产生、演变以及原因;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上各种大 学形态的地理特性及阶段特性,并从形式的角度建立起了解大学形态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论述了大学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审视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一些大学, 从中了解不同的价值标准是如何影响着大学形态的。人们对大学的理解或期望从“机构”发展到“社 区”;早期的“文理学院”体现了“机构”的特点:“自由教育”、设施齐全、集中和小规模; “学院”建筑充分结合了机构的“制度性”:权威和等级。“校园”的出现使大学的形象由“机 构”转变为“学术社区”;从体现自由、民主和平等理念的松散布局的低密度“校园”,发展到 体现自发性交流、协作的组织严密的“低层高密度”的“都市”社区,以及容纳越来越多人数、 空间上不断蔓延、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巨型大学”。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机构规模不 断扩展所导致的诸多问题,人们又重新认识到小型“学院”的价值(紧密的师生关系、“自由教育” 等),开始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巨型大学”进行反省,试图在“量”的扩展与“质”的保持之 间寻求某种平衡。 第三章从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生活特点出发、以功能进行分类,对大学形态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了 分析。大学规划就是对建筑、户外空间、基地设施等要素的组织。这些构成要素不仅仅满足高等教 育的各种基本活动,也是高等教育理念的物质体现,并作为大学形象和美学价值的要素为学生和教师 所感知。早期大学规划的重点是建筑物和建筑物的计划,至1960年代以后,社交空间、步行交通以 及机构的学科结构等在大学规划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与建筑同等重要、决定大学形态的主导性要 素。单纯追求构成要素的视觉形式表达、满足功能需求,并不能创造出有利于高等教育和学习的物质 环境,还应该结合对使用者需求、教育理念、生态需要和文脉等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章从城市规划或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对大学形态各种组织方法、典型案例或著作及其所体现 的设计师的专业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尽管大学与特定文化之间存在“关联性”,但是如果将大学作 为建筑类型看待,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研究大学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忽略或不过分强调国家因素 和地方性的问题。虽然大学形态的组织模式或方法也涉及到部分大学理念和高等教育哲学或者受到设计 师、委托人文化背景的影响,但是大学形态的具体设计更多反映的是专业理论方面的价值观,即城市 规划或建筑学的观点。由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理论的发展和影响,大学规划设计师的方法和立场也体 现为日趋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趋势。既有“学院派”(Beaux-arts)规划、“国际式”校园和“典雅 主义”校园,又有新的“都市”型校园和“巨型结构”,还有重视传统的“学院”(collegiate) 型大学以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校园设计。早期的设计师将大学看作是一件“艺术作品”,后来又将 它看作高效率的“机器”和“系统”、各种建筑或空间“原型”的拼贴或如同“小山镇”一样 的人类聚落;在规划设计中从强调庄严、等级和整体秩序到主张“合理性、效率、有机生长、使 用者参与”。发展趋势表现为:由短期建设发展到长期计划;由预先设定的长期静定式蓝图发展到尊 重参与过程的动态模式;由重视实质形式发展到重视非实质的组织运作结构。对所有这些方法和价值 观的具体研究表明:大学规划并不存在对任何地区、文化都适用的、最好的方法或标准理论;每一 种方法都有优缺点,但任何一种方法也都有可能设计出好的大学形态。如果要规划或设计出好的大学 形态,对大学形态的认识也许比选择哪一种组织方法更为重要。 第五章系统地归纳、探讨了“好的大学形态”的特点、性能指标、可用的元素以及形态控制方 法,试图建立大学形态的理论,为设计师、委托人以及其他人认识大学形态提供理论依据,并促使 人们更客观、全面地思考大学规划设计方法本身。文章提出,大学形态区别于城市、居住区的独特 之处主要体现在交流场所、各单位的组织和配置等方面。尽管大学形态受到文化、社会结构等众多 因素的影响,仍然可以从人类基本价值的角度提出大学形态的性能指标,建立大学形态的一般评价标 准,以解答“什么是好的大学形态”这一问题。对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或社会结构中的大学研 究表明:“好的大学形态”具有一些共同性能指标和元素;大学发展的不可预知性、不确定性则注 定了静定蓝图式的终极目标规划终究难以实现,只有建立合理的控制策略才能引导大学形态向和谐、 平衡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好的大学形态”。 第六章结合工程设计与案例研究,分别从大学城、大学校园和大学建筑三个层面论述了大学形态 理论在厦门集美大学城规划设计、哈佛大学北部校区规划研究、山东大学东校区综合楼设计中的具体 应用。 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着重阐述本论文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及其在大学规划学术领域的贡 献和意义以及可能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未来需要讨论的问题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文章共约14万字,图近200幅。 关键词:大学形态、校园规划、高等教育、城市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在繁荣的背后出现的却是更大的危机,许多小城镇的发展以
我们的先人精通生活之道、深合“混沌哲学”的精神,为世界建筑艺术宝库奉献上了东方建筑的瑰宝,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崇高地位。中
山西省作为文化大省,“三晋文明”远播海内外,这里历史悠久,佛教、道教以及各类民间信仰在此地蓬勃发展,各地兴建各类祠观寺庙,数量巨大,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朝代更替,战火
步行活动一向是城市中最基本、最必要的交通方式。当步行空间逐渐被机动交通所侵占,人文主义逐渐抬头,建设完善的步行体系则迫在眉睫。寒地城市由于其气候的特殊性,寒地城市居民
楼面花园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古巴比伦(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的空中花园。虽然今日已无法目睹它美丽绝伦的芳容,但它仍能挤身于世界七大奇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括及分析,从关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对泾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加以调查分析。文中从泾河下游流域的聚落人居环境入手,对所涵区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与道路网络格局决定着城市的形态与结构,城市环境的好坏与其形态结构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城市交通与道路环境已成为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了充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于是休闲大众化和多样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现代的闲暇行为
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基于自然景观的建筑设计方法,即将同场地所在自然景观的关系作为整个建筑设计出发点的研究。 绪论部分从当代建筑设计新的发展状况出发,提出论文研究的内
城市规划实施政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规划编制成果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得以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城市和谐有序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城市规划实施政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