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对人参菜开花及品质调控作用的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菜(Talinum paniculatum(Jacq.)Gaertn.),又名土人参,为马齿苋科土人参属草本植物,原产地为热带美洲,在我国的中部以及南部亦有栽植。人参菜有很高的营养与药理价值,但因其易开花的特性,为实际生产带来诸多不便。本试验着重就光照强度以及光周期对人参菜开花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可以促进人参菜营养生长,延迟其开花,提升其品质的最佳光照栽培条件。并进一步对人参菜开花过程生理特性变化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人参菜的实际生产问题、改善其品质,并且为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人参菜促生抑花机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遮荫设置0%(300μmol·m-2·s-1)、20%(240μmol·m-2·s-1)、40%(180μmol·m-2·s-1)、60%(120μmol·m-2·s-1)、80%(60μmol·m-2·s-1)5个遮光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人参菜开花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菜在遮光20%条件下,开花相对于不遮光条件有所推迟。此时人参菜长势最佳,光合色素含量此时也达到最高,大大提升人参菜的光合能力,为人参菜的品质积累以及抗氧化力提升提供充足保障。因此人为遮光20%(240μmol·m-2·s-1)条件下,人参菜开花时间较晚,营养价值高,口感佳。(2)通过设置8/16 h、10/14 h、12/12 h、14/10 h以及16/8 h5个光周期,研究不同光周期对人参菜开花以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光周期14/10 h处理下的人参菜开花较迟,并且长势佳,光合能力强,品质以及抗氧化能力也是所有处理中最优的。据此可认为,光周期14/10 h是人参菜适宜的光周期条件,此条件下,人参菜开花迟,营养生长旺盛,利于品质提升。(3)将筛选出的最佳光照强度(光照强度:240μmol·m-2·s-1)和光周期(光周期14/10h)进行组合处理(T1处理)与自然条件(T2处理)进行对比,在水肥条件一致情况下,研究两种栽培条件对人参菜开花、品质以及开花过程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T1条件下人参菜更晚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更利于其进行营养生长。二者虽然在农艺性状方面差异不显著,但T1处理下人参菜光合能力更强,更利于人参菜品质提升,并且人参菜在自然条件下受到的光氧胁迫更严重。据此可认为,T1处理更利于人参菜生长发育,延迟其开花,提升其品质。人参菜在开花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Ca含量呈动态变化状态。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在花芽开始分化时达到峰值。人参菜Ca含量在开花时候达到峰值。说明人参菜开花可能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Ca大量积累有关。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大邑金蜜李为试材,通过观察金蜜李生长发育过程中果实内裂及内流胶感病情况,调查果实内流胶发病规律;调查不同感病程度的金蜜李果树的果实内流胶发病情况,初探树体感病情况与果实感病之间的关系;分析内流胶主要组成成分;测定不同感病程度果实的品质及不同感病程度果实中硼、钙、钾元素含量;设置不同形式不同浓度的硼、钙、钾元素补给试验和地膜覆盖、树冠覆膜两种方式进行水分调控试验,从而找到防治金蜜李果实内裂和
学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进步重要的一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优化调整,农业公园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农业产业,将之与传统休闲农业相比,其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乡村景观风貌,直接推动着地区的农业、旅游业发展,更是促进了城乡区域和谐融合。目前,我国对农业公园的建设进行了大量尝试,呈现出不少优秀案例,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但
学位
三唑酮是广谱内吸性杀菌剂,被广泛用于防止瓜类白粉病,麦类黑穗病等。本研究以小白菜、黄瓜、辣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三唑酮在蔬菜的农残富集、消解、转运规律。施药方法包括叶面喷药、灌根和中层叶片涂抹,检测对象包括根、茎、叶、果,检测方法参考国标GB 23200.8-2016描述的气相质谱法。本研究首次得出三唑酮在小白菜、黄瓜、辣椒的分解代谢和转运代谢,对如何科学、安全、高效地使用三唑酮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研
学位
镉(Cd)是植物的非必需元素,也是农田土壤常见的污染物。水稻Cd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稻米积累大量的Cd,稻米中的Cd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在土壤Cd污染情况下,如何减少稻米中镉的积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状况对Cd胁迫下水稻的生长状况和产量、Cd的吸收与转运,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不同水分状况处理对水稻Cd吸收转运的机制
学位
黄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轻发酵茶”,因其特有的“闷黄”工艺和“甜醇”口感,愈受消费者关注。本文针对不同产地黄茶品质的感官审评与成分检测分析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比较分析各产地黄茶的品质特征及其差异性;为黄茶产品加工、分级与品质规范,以及黄茶产销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分层回归、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K均值聚类和分层聚类等方法研究不同产地黄茶品质差异性,
学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秸秆产量逐年增加、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土壤质量下降的背景下,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摸清秸秆制成灰分后的养分损失状况,厘清秸秆、灰分分别与化肥配施还田对土壤养分、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探讨秸秆与其灰分配合化肥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差异,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路径,本研究基于
学位
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从而限制对土地无序和不合理的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国土空间适宜性,对国土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前锋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规划视角,对前锋区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景观形状指数等方面进
学位
在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农村空心化及居民点闲置废弃等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作为当前集约节约利用和优化土地空间结构的途径,也被认为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政策。之前学者们主要利用单一数据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后的土地节约量、农业和生态效益等相关研究工作,利用多元数据从人地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特征与效果的分析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以成都市五个功能区(“东进”“西控”“北改”“南
学位
在我国集约化农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种养废弃物的合理利用问题日益得到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关注,畜禽粪便及秸秆有机物料合理还田不仅可以减少化肥投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还能促进种养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基于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多年稻麦轮作定位试验点,研究了种养废弃物3种类型施肥组合(秸秆不同施用量、猪粪不同施用量、秸秆和猪粪不同配比)对土壤氮素变化特征、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及作用强度的影响,
学位
在生产栽培中,茵红李的栽培管理常存在经验施肥及盲目施肥、管理粗放等现象,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导致李果实产量不高,风味较淡,品质较差。本试验以桃砧定植,5年生‘茵红李’果树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配比的磷钾肥对茵红李的果实品质、糖酸变化特点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磷、钾肥处理的李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的变化趋势相似,整体上表现为类似双S型曲线。果实横径大于纵径,果实呈近圆球形,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