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日前,研究发现脑卒中已经成为国人死亡的第一大疾病,也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症状出现的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干预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已得到明确的证实。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是我们熟悉的体内炎症和免疫反应的指标,在一系列炎症、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前已有研究表明白细胞升高与卒中有着密切关系,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静脉溶栓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白细胞水平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32例从2016年01月至2017年10月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4.5小时内到我院就诊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由专业的神经科医师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完善急诊头颅CT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除外溶栓禁忌症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收住入院后(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完善入院常规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于发病3个月时由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神经内科医师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最终共有213例患者完成随访。
本研究通过对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在AI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①根据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分为4组:持续性白细胞升高组(PL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短暂性白细胞升高组(TL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组(L24H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白细胞不升高组(NL组,两次白细胞均<9.5*10^9/L)。其中PL组45例(21.1%),TL组25例(11.7%),L24H组28例(13.1%),NL组115例(54.0%)。通过对4组基线资料的分析,探讨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②根据NIHS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分为3组:轻度病情组(NIHSS<5分)、中度病情组(5分≤NIHSS<15分)、重度病情组(NIHSS≥15分)。其中轻度病情组41例(19.2%),中度病情组134例(62.9%),重度病情组38例(17.8%)。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与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关系。③予mRS量表评估患者3个月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其中预后良好组119例(55.9%),预后不良组94例(44.1%)。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特点,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3个月预后的相关因素,比较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与脑卒中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静脉溶栓后24小时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1)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L24H组在年龄上大于其他各组(P<0.05),而PL组、TL组及NL组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
(2)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基线NIHSS的关系
与NL组相比,PL组和L24H组有更高的基线NIHSS评分(10.5±5.7vs8.5±5.0,p=0.035;12.2±5.7vs8.5±5.0,p=0.002)。
(3)白细胞水平变化与OTT时间的关系
与NL组相比,PL组的OTT时间更长(236.0±49.3vs207.8±61.6min,p=0.018)。
(4)白细胞水平变化与3个月mRS评分的关系
PL组和L24H组比NL组更导致不良预后(55.6%vs32.2%,p=0.045;82.1%vs32.2%,p<0.001),TL组的预后较L24H组好(36.0%vs82.1%,p=0.005)。
2.白细胞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静脉溶栓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在各组中分布不同(p=0.018),重度病情组静脉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PL+L24H)所占比例较轻度病情组和中度病情组高(60.5%vs24.4%,p=0.002;60.5%vs29.9%,p=0.001)。
3.白细胞水平的变化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
预后不良组静脉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PL+L24H)所占比例更高(51.1%vs21.0%,p<0.001)。持续性白细胞升高和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668,95%CI=1.139-6.249,p=0.024;OR=6.648,95%CI=2.048-21.584,p=0.002)。
结论
1.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OTT时间相关。年龄愈大、基线NIHSS评分愈高,愈可能引起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OTT时间愈长,愈可能引起溶栓前后高白细胞水平。
2.病情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后白细胞水平相关。病情愈重,愈可能引起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
3.白细胞水平变化与3个月预后相关,持续性白细胞水平升高和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溶栓后白细胞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日前,研究发现脑卒中已经成为国人死亡的第一大疾病,也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症状出现的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干预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已得到明确的证实。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是我们熟悉的体内炎症和免疫反应的指标,在一系列炎症、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前已有研究表明白细胞升高与卒中有着密切关系,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静脉溶栓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白细胞水平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32例从2016年01月至2017年10月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4.5小时内到我院就诊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由专业的神经科医师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完善急诊头颅CT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除外溶栓禁忌症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收住入院后(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完善入院常规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于发病3个月时由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神经内科医师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最终共有213例患者完成随访。
本研究通过对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在AI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①根据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分为4组:持续性白细胞升高组(PL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短暂性白细胞升高组(TL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组(L24H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白细胞不升高组(NL组,两次白细胞均<9.5*10^9/L)。其中PL组45例(21.1%),TL组25例(11.7%),L24H组28例(13.1%),NL组115例(54.0%)。通过对4组基线资料的分析,探讨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②根据NIHS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分为3组:轻度病情组(NIHSS<5分)、中度病情组(5分≤NIHSS<15分)、重度病情组(NIHSS≥15分)。其中轻度病情组41例(19.2%),中度病情组134例(62.9%),重度病情组38例(17.8%)。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与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关系。③予mRS量表评估患者3个月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其中预后良好组119例(55.9%),预后不良组94例(44.1%)。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特点,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3个月预后的相关因素,比较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与脑卒中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静脉溶栓后24小时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1)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L24H组在年龄上大于其他各组(P<0.05),而PL组、TL组及NL组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
(2)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基线NIHSS的关系
与NL组相比,PL组和L24H组有更高的基线NIHSS评分(10.5±5.7vs8.5±5.0,p=0.035;12.2±5.7vs8.5±5.0,p=0.002)。
(3)白细胞水平变化与OTT时间的关系
与NL组相比,PL组的OTT时间更长(236.0±49.3vs207.8±61.6min,p=0.018)。
(4)白细胞水平变化与3个月mRS评分的关系
PL组和L24H组比NL组更导致不良预后(55.6%vs32.2%,p=0.045;82.1%vs32.2%,p<0.001),TL组的预后较L24H组好(36.0%vs82.1%,p=0.005)。
2.白细胞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静脉溶栓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在各组中分布不同(p=0.018),重度病情组静脉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PL+L24H)所占比例较轻度病情组和中度病情组高(60.5%vs24.4%,p=0.002;60.5%vs29.9%,p=0.001)。
3.白细胞水平的变化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
预后不良组静脉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PL+L24H)所占比例更高(51.1%vs21.0%,p<0.001)。持续性白细胞升高和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668,95%CI=1.139-6.249,p=0.024;OR=6.648,95%CI=2.048-21.584,p=0.002)。
结论
1.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OTT时间相关。年龄愈大、基线NIHSS评分愈高,愈可能引起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OTT时间愈长,愈可能引起溶栓前后高白细胞水平。
2.病情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后白细胞水平相关。病情愈重,愈可能引起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
3.白细胞水平变化与3个月预后相关,持续性白细胞水平升高和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溶栓后白细胞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