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白细胞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日前,研究发现脑卒中已经成为国人死亡的第一大疾病,也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症状出现的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干预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已得到明确的证实。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是我们熟悉的体内炎症和免疫反应的指标,在一系列炎症、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前已有研究表明白细胞升高与卒中有着密切关系,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静脉溶栓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白细胞水平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32例从2016年01月至2017年10月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4.5小时内到我院就诊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由专业的神经科医师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完善急诊头颅CT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除外溶栓禁忌症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收住入院后(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完善入院常规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于发病3个月时由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神经内科医师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最终共有213例患者完成随访。
  本研究通过对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在AI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①根据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分为4组:持续性白细胞升高组(PL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短暂性白细胞升高组(TL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组(L24H组,入院时白细胞<9.5*10^9/L,静脉溶栓后白细胞≥9.5*10^9/L);白细胞不升高组(NL组,两次白细胞均<9.5*10^9/L)。其中PL组45例(21.1%),TL组25例(11.7%),L24H组28例(13.1%),NL组115例(54.0%)。通过对4组基线资料的分析,探讨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②根据NIHS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分为3组:轻度病情组(NIHSS<5分)、中度病情组(5分≤NIHSS<15分)、重度病情组(NIHSS≥15分)。其中轻度病情组41例(19.2%),中度病情组134例(62.9%),重度病情组38例(17.8%)。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与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关系。③予mRS量表评估患者3个月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其中预后良好组119例(55.9%),预后不良组94例(44.1%)。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特点,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3个月预后的相关因素,比较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与脑卒中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静脉溶栓后24小时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1)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L24H组在年龄上大于其他各组(P<0.05),而PL组、TL组及NL组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
  (2)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基线NIHSS的关系
  与NL组相比,PL组和L24H组有更高的基线NIHSS评分(10.5±5.7vs8.5±5.0,p=0.035;12.2±5.7vs8.5±5.0,p=0.002)。
  (3)白细胞水平变化与OTT时间的关系
  与NL组相比,PL组的OTT时间更长(236.0±49.3vs207.8±61.6min,p=0.018)。
  (4)白细胞水平变化与3个月mRS评分的关系
  PL组和L24H组比NL组更导致不良预后(55.6%vs32.2%,p=0.045;82.1%vs32.2%,p<0.001),TL组的预后较L24H组好(36.0%vs82.1%,p=0.005)。
  2.白细胞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静脉溶栓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在各组中分布不同(p=0.018),重度病情组静脉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PL+L24H)所占比例较轻度病情组和中度病情组高(60.5%vs24.4%,p=0.002;60.5%vs29.9%,p=0.001)。
  3.白细胞水平的变化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
  预后不良组静脉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PL+L24H)所占比例更高(51.1%vs21.0%,p<0.001)。持续性白细胞升高和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668,95%CI=1.139-6.249,p=0.024;OR=6.648,95%CI=2.048-21.584,p=0.002)。
  结论
  1.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OTT时间相关。年龄愈大、基线NIHSS评分愈高,愈可能引起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OTT时间愈长,愈可能引起溶栓前后高白细胞水平。
  2.病情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后白细胞水平相关。病情愈重,愈可能引起溶栓后高白细胞水平。
  3.白细胞水平变化与3个月预后相关,持续性白细胞水平升高和溶栓后24小时内白细胞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溶栓后白细胞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需长期服药,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大多是可逆的、轻微的,但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后果,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良反应可在开始治疗后马上出现或多年后才出现,可影响身体任何组织或器官。目前的研究大多仅报告了观察期内的出现不良反应,但未具体报告不良反应主要存在于开始服药后的哪个时期。目前国际上没有关于时间长度分期的明确定义。一篇关于长期不良反应的研究将长
背景: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作为其中一个亚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可能伴随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患者院内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病前状态、入
研究背景和目的:  自体脂肪移植在临床上备受关注,是整形和修复重建手术中理想的填充材料。使用自体脂肪移植代替同种异体移植或异种移植材料减少了异物慢性炎症反应和感染的风险。但是自体脂肪移植后不确定的存活率极大地限制了它在临床应用中的进一步普及。为此,学者们对如何提高移植后脂肪的存活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脂肪来源的血管基质成分细胞(stromalvascularfraction,cells,SVF
期刊
目的:  肺小结节是直径≤2cm的肺结节。本研究通过对含空泡征肺小结节的CT征象与病理结果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总结肺小结节定性诊断的CT影像学要点,旨在提高临床工作中CT对肺小结节诊断的正确率,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提高患者生存率。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至2017年经胸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小结节共1170例,其中99例含空泡征。按病理结果分为4组:良性组25例
学位
期刊
目的:  探讨含气腔型浸润性肺小腺癌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此类肺癌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同时探讨气腔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小结节(直径≤2cm)1197例,其中浸润性肺腺癌393例,筛选出含气腔型浸润性肺腺癌50例,分析患者的影像和病理资料。CT图像分析包括肿瘤形态、位置、大小、密度;气腔个数、大小、单发气腔位置。病理切片分析浸润性肺腺
学位
期刊
目的:探讨全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160个,其中恶性病灶103个,良性病灶57个,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DWI、DCE-MR扫描,使用单指数拟合模型生成ADC图。由一名有10年乳腺MRI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在对病理结果不知情的情况下,借助DCE-MRI来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全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和截断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评估IDC异质性及组织病理学分级。  方法和材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具有完整病理及术前磁共振资料的92名浸润性导管癌女性患者,其中单纯型IDC6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