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邓埠仙鹤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研冗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有色集团湘东钨业有限公司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近SN向邓埠仙一锡田矿集区的北段,成矿条件良好,易形成大型矿集区。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为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其北部为热液蚀变花岗岩型铌钽矿床,含有丰富的钨、锡、铌、钽、铜等资源,其有着近百年采矿历史的老矿山,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勘探开采以来,区内原有探明资源己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矿山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本项工作具有重大研究意义和经济意义。本论文是在全面系统搜集和整理矿区以往科研、勘查、开采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的野外地质调研和大量的室内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对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开展较为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模式等方面的总结、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综合锡田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表明,锡田地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钨锡铅锌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与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的酸性岩浆岩密切相关。岩体内接触带多与钨、锡、铜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形成石英脉型、蚀变花岗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外接触带则主要发育层控白钨矿多金属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矿床,尤其是岩体接触带突起部位与次级褶皱轴部虚脱部位,为矿化富集的有利构造。
  2.依据矿区内矿脉的产出特点及其中的矿物组合关系,邓埠仙钨矿为为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由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及流体包裹体所揭示成矿热液的特点,结合成矿花岗岩浆和控矿构造的活动期次的特征,将邓埠仙脉状钨矿的成矿作用期次划分4个阶段。在空间上,矿区内含矿石石英脉的矿化特征均显示出比较清晰的垂向分带及水平分带现象:矿脉上部为锡石.黑钨矿带;中部为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带;下部或深部为白钨矿一毒砂带,即相应的成矿元素组合从上而下表现为W、Sn→W、Cu(Mo)→W、Ws(Cu),由此根据矿脉中矿物组合及矿化垂直分带特征可见邓埠仙钨矿具有典型的逆向分带的特征。
  3.邓埠仙岩体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159±0.8Ma)与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较为一致。锡田地区内矿床成因与邓埠仙岩体和锡田复式岩体联系密切,属于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产物。结合近年来在锡田地区钨锡成岩成矿时代研究成果,同时对比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矿成矿年龄,显示出华南钨锡多金属矿成矿时代多集中于150~160Ma之间,属中生代晚侏罗世。由此可知,中生代晚侏罗世是南岭地区成矿作用的爆发期,区内在同一时期处于同一成岩成矿系统和统一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即在区域地壳伸展一减薄的动力学环境下,形成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
  4.邓埠仙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镁铁、过铝质和高分异的特点。花岗岩富集K、Rb、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Th、U、Nb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Ba、Sr、Ti和P等;稀土总量偏低,所有分析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其配分曲线均呈现出明显的右倾的海鸥型配分趋势,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负铕异常显著。依据以上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邓埠仙二云母花岗岩应属于S型花岗岩。
  5.通过本文测试及结合前人资料,对邓埠仙石英脉型黑钨矿床部分硫化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δ34S值介于-2‰~+0.61‰之间,其中以-1.5‰0~-0.5‰之间者居多,平均值为-0.94‰。而在邓埠仙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热液的δ34SΣ≈黄铜矿δ34S≈-0.94‰,说明黄铜矿的硫值代表了成矿溶液的总硫值,且硫同位素组成主要集中在0‰附近,具有明显的塔式效应,说明成矿热液中生成的硫化物硫源单一,为火成来源,反映出与成矿的有关重要物质硫源来自于高温的硫同位素均一化的岩浆热液,而无地层中外来的硫加入,指示成矿过程中硫可能主要来自于区内古地壳重熔形成的深部岩浆。由该矿区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体,且成岩成矿时代相近从而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与矿区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体有关。
  6.通过对邓埠仙脉状钨矿床地质特征、矿脉中主要矿物产出及组合特点、矿床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等综合性研究建立本地区该类型矿床成矿模式,并与南岭地区重要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矿区内矿脉厚度垂直分带规律及“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结合本区矿化特征,建立了锡田地区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模式。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离子与有机小分子的检测与治理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作为一类新型的功能材料,不但具有金属离子和多齿有机配体结合的稳定微孔结构,而且其大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官能团,可控的骨架拓扑学和几何学显示出在催化、气体储存与分离、分子识别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荧光性能的MOFs(LMOFs)材料,通过调变MOFs的微孔结构、有机官能团和作为骨架
本文在前人对研究区所在盆地的地震、地质及井筒资料研究的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和重新处理解释研究研究区地震、井筒资料,应用多种关键技术,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研究区整体为NW-SE走向的正断层分割的继承性的鼻状断块,构造分异明显,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着构造和沉积的分异。  (2)Palogue地区白垩系Galhak-Ⅳ组地层具有发育岩性圈闭的有利地质条件,平面上局部盖层发育的地区和剖面上反向正断
学位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当前地震勘探技术中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环节。地震储层预测依托于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成果,结合测井数据,来对储层进行精细的刻画。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通过岩石物理统计来进行地震储层以及油层的预测,刻画出有利区范围,砂体厚度,含油砂体展布及其物性。其指导思想是根据三维解释成果,利用属性分析,相干体分析,时间切片,并把地震
学位
杜坡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古城油田南部,该区的含油层位为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三段的Ⅱ-Ⅶ油组。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储层横向变化大,断裂极为发育,该区油气勘探存在构造形态落实不清和储层平面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以Ⅱ~Ⅶ油组中的44个重点小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测井解释、地震勘探等理论方法,从地层对比入手,对杜坡地区的地层构造、沉积相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三维地质
学位
岩心分析测试是认识油气层地质特征的必要手段,油气层的物性评价、油气藏的开发、油气层损害的综合诊断、保护油气层技术方案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岩心分析所得数据的基础之上。杜84块兴Ⅵ组稠油油藏有效开发需要深入地认识储层特征,认识该类油藏的地层特征、沉积相带特征、母岩特征、岩石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岩性与电性对应关系特征等等,研究原油SAGD开采后引起储层性质的变化,包括热作用前后矿物的转变以
学位
杨疙涝区为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新区块。目前此区块勘探程度较低,地质认识不清。但通过周边区块的研究可以看出长4+5油组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盆地中生代构造环境、沉积相和微观和宏观分布的储层特征与分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延长组是三角洲广泛发育的时期,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广泛的发育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砂体和构造配合叠置形成
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奥陶系的沉积厚度约为600-800m,沉积物属于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型。鄂尔多斯盆地蕴含大量油气资源,盆地东部镇钾1井奥陶系盐下层马二段软沥青和沥青质泥的发现,为本次研究的契机。另外,前人对马二段碳酸盐岩微相的划分不够详尽,沉积环境的分析尚且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论文选题于国家973项目课题“鄂尔多斯奥陶纪古陆表海盆成钾条件、机理和后期演化”。本文“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
学位
针对研究区目的层缺乏岩心资料的实际情况,在区域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井资料、录井资料等井筒资料和地震资料信息,综合测井层序和地震层序特征,建立Melut盆地P地区白垩系Galhak-Ⅳ层序地层格架:Galhak组为三级层序,Galhak-Ⅳ为水进体系域。  研究区整体为NW-SE走向的正断层分割的继承性的鼻状断块,构造分异明显,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着构造和沉积的分异。  在区域沉积背景约束下,
学位
我国东部老油田,经过多年强化开采,其中多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综合含水率己高达9506,但油气采收率仅为30%~40%,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受各种地质和开发因素的影响,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存在于地下厚油层中。厚油层复杂的内部结构是造成油藏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对地下油水的流动起到控制作用,因而现阶段在厚油层内部开展构型研究,进而分析储层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指导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
学位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程度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当今的勘探主要目标也从构造型油气藏向岩性油气藏、隐蔽型油气藏转移。地震勘探技术作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技术之一,为油气勘探和增储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地震岩石物理学作为研究岩石物理性质和地震响应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综合分析了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用以研究频率、孔隙度、流体类型、流体饱和度、岩性等参数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岩石物理是储层特性和地震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