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ub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意识日渐觉醒,对言论自由的追求愈加强烈,促使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自媒体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多重影响,这给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带来的全新的考验。政府如何更好地治理网络舆情,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维持地方稳定发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近些年值得思考的重要话题。2019年底以来,新冠疫情可以说是网络上当之无愧的热点话题,本文以2019年新冠疫情的网络舆情传播为例,结合疫情期间网络上的典型舆情言论及其发展趋势,对于舆情传播的萌芽、成长、爆发、消退及消亡阶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由此推演自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的事前、事中、事后中处于的困境及其成因。出于研究需要,为了能在研究过程中有所着重,首先对本文中提到的几个概念地方政府、政府公信力、网络舆情和自媒体等进行了明确和定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网络舆情风险的形成逻辑,通过对较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且结合当下的热点案例,对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历史沿革、治理现状、治理困境进行研究。基于此次研究,笔者结合国际化视野,参考国外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经验,从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行政层面三个层面提供一些在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可行性对策。建立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执法人员网络法律培训,大力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宣传,使网络舆情监管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有法必依的良好大环境。推进网络实名制及信息追踪系统,强化专业科学的处理团队,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动向,充分把握好自媒体时代的新契机。
其他文献
文学文体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语言风格、词、句及篇章,文学文体学的研究给翻译鉴赏提供了视角。本文分析了文学文体学和翻译的关系,以及文学文体学在翻译鉴赏中的作用。并以大卫·霍克斯以及杨宪益先生翻译的《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目标译本,以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别从译本的语言风格、选词、造句角度出发,分析并总结了两个译本的差异。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基于此,为了提升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质量,大批教育工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新课标,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学模式的合理拓展与优化。在论文中,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作为切入点,结合中高年级教学工作实施现状对于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希望进一步丰富相关的教学研究内容并为后续其他教师的教学
学位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如何把它与高中2017版新课标对比研究,促进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转型,努力做好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贯通培养?本文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从整体性视角做好课标研究,从连贯性视角做好教学衔接,从发展性视角做好素养培养.
解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形成机理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议题。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类型划分与个案研究,对其模式形成机理的考察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本文以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依据,归纳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4种基本模式,并结合4个典型案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参与主体维度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以排他性和竞争性
轮椅驾驶行为是驾驶员控制电动轮椅完成驾驶任务的外在表现,可被认为是从驾驶员感官信息到驾驶操作的映射。随着轮椅用户数量的增加,安全、舒适、高效的完成驾驶任务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有关轮椅驾驶行为的文献概括为三类,驾驶技能训练与评估、轮椅产品评估以及驾驶行为模型,其次介绍了在研究过程中获取行为数据的方法,并总结了电动轮椅驾驶行为研究的难点与发展趋势。
地方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涵着深厚的思政教育价值,有益于青年学生发现历史规律、领悟历史真理、校准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高校思政课应注重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整合其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打造红色理论课堂、设计红色参观路线、创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师生共组红色文化研究团队等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作为阳明心学代表的《传习录》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士人中形成了阅读《传习录》的社会风尚。不论是王学的支持者抑或是反对者,均从《传习录》中汲取自身需要的精神养料。士人围绕《传习录》形成了一个阅读群体,并在相互交流互动中以自身的思考影响他人并从他人的感悟中获得启迪,由此形成了只属于《传习录》阅读群体的回忆空间。以《传习录》为中心的回忆空间,成为士人共同的学术资源与精神宝藏,也由此促进了思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