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让世界变平,同时它又让不同的“蜜蜂”找到属于自己的“蜂巢”,热门话题的形成与扩散因此更加精准而有效地圈层化传播。互联网群体传播既与网络技术环境有关,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认知和行为因素的影响。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网民体系和各色各样的网络群体,在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的各类矛盾以及热门话题的公共参与都会在上述网络中得到反映。因此,针对中国互联网群体传播问题的现状,本研究从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内涵特征、热门话题的生命周期和演化路径、热门话题形成与扩散的影响机制、以及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引导策略和社会应用四个层面,对中国互联网群体传播进行全面性剖析。一方面有助于中国互联网群体传播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为相关部门的互联网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实践支持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首先,梳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在对国内外经典群体传播理论研究和跨学科视角下的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等多元理论溯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测量维度、促发互联网群体传播行为的动因、互联网群体传播主体和渠道的新特征、社会经济与技术环境及相关机制,以及互联网群体传播发展的新趋势。以热门话题为切入点,展开针对性的焦点小组和问卷调查,对其维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类和因子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探索34项类目的结构关系,构建出互联网群体传播在新时代新语境中的概念体系。其次,构建热门话题的主题模型,呈现形成期与扩散期的演化态势和阶段性特征。以近年来发生的具有重大舆论影响力的热门话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浪微博API接口获取研究样本,借助文本挖掘、语义分析和关键词匹配等大数据分析方法,挖掘热门话题中信息主体的网络特性量属性,如信息主体粉丝数、关注数和微博数和活跃时间等相关规律。同时,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统计热门话题的词频分布,构建话题内容维度的LDA主题模型。在话题的形成期出现“多中心”式传播路径,符合幂律分布的传播形态;在话题的扩散期呈现“蒲公英”式传播路径,呈现指数分布的传播形态。再次,挖掘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热门话题形成与扩散的影响因素。将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热门话题的多信源和多渠道、信息主体的多样性、社会网络结构的多层级等特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发放回收629份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社会化媒体使用程度的群体进行差异化比较;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验证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何对热门话题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即得出热门话题形成与扩散的影响因素模型。其中,框架争议性显著影响热门话题的传播,且异质性群体认同感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情绪感知度显著影响热门话题的传播,且同质性群体认同感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最后,提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应对策略与社会引导建议。在明晰互联网群体传播治理新动向、新特征、新问题、新动力的基础上,以话题的信息生命周期为阶段性指导,对话题处于不同时期的关键节点、阈值、系统状态提供参考标准。同时由于同质性群体和异质性群体的多元性,提出对中“网中人”信息传播行为进行精准监控,并从时段定位、话题内容及情景指标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接着通过优化和丰富热门话题语料库,对传播群体情感倾向性进行识别和分类,进而进行热点挖掘和共振效应预测。最后综合上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以及提出的效果策略和引导建议,归纳总结了如何构建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热门话题形成与扩散的善治体系,包括基于信息熵原理的互联网群体传播话题舆情阈值预警,大数据背景下热门话题形成与扩散的情感引导策略,预防网络群体极化和信息级联效应的协同治理建议,这将是影响后续网络空间生态环境治理走向的有益尝试。互联网群体传播和热门话题的形成与扩散之间存在着如影随形的关系,互联网群体传播催生网络社会深度迈入圈层化,由此将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例如本研究所选取的热门话题研究样本,有的灿若思想之花,有的又似观念之苗,它们犹如一种精神上的“缓释胶囊”影响着社会现实,其效应绵延而重大。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工具发明;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化媒体就像一个广阔无垠的表演舞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热门话题恰似一出出精彩剧目,在网络空间中幻化出复杂多变的人心与社会,其间关系之妙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