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主要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脑血管病、肾血管病及外周血管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人群的健康水平。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通过限制脂肪摄入、戒烟、降低体重及服用调脂药物等措施,逐步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譬如,美国1980年至2000年冠心病死亡原因分析报告显示:此20年间美国每10万人冠心病死亡数男性从543人降至267人,女性从263人降至134人。然而,我国人群饮食习惯却继续向着高盐、高脂、高糖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城乡一体化,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口依然在持续增加。持续的“三高”饮食、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及缺乏适量运动,必将导致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率继续增高。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病科医生来讲,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经历漫长而潜在的发展,逐步累积在动脉血管壁上的病变。因而,这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在亚临床病变阶段就识别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虽然侵入性的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已成为诊治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其有创性、滞后性和昂贵的费用,不方便连续观察及随访,特别是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其临床应用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信息来评估和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以其无创伤、使用简便、方法标准化、重复性好而成为当前医学研究和应用的重点。近些年来,世界上众多科学家长期致力于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方法的开发及推广,许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不断涌现。其中,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是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评价节段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被认为是衡量大动脉弹性的“金标准”。既往的研究显示:动脉僵硬度的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是脚踝收缩压与上臂收缩压的比值,传统上主要作为外周动脉狭窄的筛选、严重程度的分级以及再血管化后疗效判断的指标,近年来因其安全、方便、敏感、可靠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而受到重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整体顺应性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血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sLDL)的比例增高具有强烈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与sLDL颗粒直径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sLDL颗粒直径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导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及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和程度,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早期标志,并且cIMT已成为判断心血管疾病调脂疗效的重要指标,可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的因素。尽管各种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但由于人群种族的差异性、疾病种类的多样性、合并危险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其各自在临床上对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价值仍有一定的差异,优劣性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联合多种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方法,将其应用于同一研究人群,分析各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中的价值,并比较各检测指标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范围的评估价值。目的1、联合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动态血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方法,分析其检测指标baPWV、ABI、 AASI、AIP、c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中的价值。2、分析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baPWV、ABI、AASI、AIP、c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比较各检测指标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范围的评估价值。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入选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或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患者190例。除外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肢体动脉闭塞、心肌炎、严重的心功能不全(NYHA Ⅲ-Ⅳ级)、严重的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严重感染、严重的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等患者。记录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吸烟史、确诊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等,作相关生化检查后行多种动脉硬化无创检测,得出baPWV、ABI、AASI、AIP、cIMT等指标结果,并对所有入选病例行CAG或同时行PCI,并记录CAG结果。2、研究方法分组方法:根据CAG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冠状动脉无狭窄为对照组(29例)、冠状动脉狭窄<50%为冠脉轻度狭窄组(56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为冠心病组(105例)。以冠脉受累血管支数表示冠脉病变范围,冠心病组患者根据受累血管支数又可分为三个亚组:单支血管病变组(35例)、二支血管病变组(37例)及三支血管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组(33例)。检测方法:对入选的190例患者,行CAG或同时行PCI前后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日本Colin公司生产,VP-1000型)同步记录左右侧baPWV及ABI值,取其较大值作为baPWV及ABI的最终检测结果;应用动态血压检测仪(美国Space Lab生产,90217型)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选左侧肱动脉测量血压,白天(8:00-22:00)每30min测量一次,夜间(22:00-8:00)每1h测量一次。取其完整数据运用1PSS19.0统计软件计算AASI值;运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德国利霸公司生产,XL-300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12h静脉血,应用酶法测定TC、TG、HDL-C、LDL-C,根据AIP=log(TG/HDL-C)计算AIP值;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Acuson Sequoia-512型),取颈总动脉分叉处近心端1cm处检测其cIMT值。统计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均数间两两比较,方差齐性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T3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baPWV、ABI、AASI、AIP、c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照组、冠脉轻度狭窄组、冠心病组组间比较,baPWV、ABI、AASI、AIP、 cIMT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发现:冠心病组baPWV、 AASI、AIP、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冠脉轻度狭窄组(P<0.05),ABI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冠脉轻度狭窄组(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冠脉轻度狭窄组baPWV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BI、AASI、AIP、cI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baPWV、ABI、AASI、AIP、c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aPWV、AASI、AIP、cIMT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r=0.314,r=0.315, r=0.209, r=0.218, P<0.05); AB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负相关(r=-0.249,P<0.05)。3、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baPWV、ABI、AASI、AIP、c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冠脉单支血管病变组、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组间比较,baPWV、AAS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BI、AIP、cI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血管病变组、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两两比较,AA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组及二支血管病变组baPWV明显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但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组与二支血管病变组ba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baPWV、ABI、AASI、AIP、cIMT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仅baPWV在冠脉轻度狭窄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baPWV可能是评估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2、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指标baPWV、AASI在冠心病患者不同冠脉病变范围组有显著差异,而ABI、AIP、cIMT无显著差异,提示baPWV、AASI可能是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范围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