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先秦时代,中医诊法理论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至《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成书之时,中医诊法理论体系已经具备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模式。《内经》为中医学诊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内经》诊法理论体系的研究成为中医诊法体系框架研究的重要节点。本研究沿着正本清源的思路,厘清概念,澄源溯流,由此勾勒出《内经》诊法理论至今所发生的演变,追溯其变化的可能原因,以揭示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所在。在本研究早期所进行的工作是系统搜集、梳理与分析相关文本,整理《内经》诊法理论框架,分别揭示出《内经》中望、闻、问、切四诊法理论各自的丰富内涵,然后对《内经》诊法理论在后世的演变进行逐步的分析。本论文中第一部分阐述了《内经》诊法原理和诊病原则在后世的演变过程。第二至第五部分分别阐述了《内经》中面色诊、舌诊、脉诊、尺肤诊四种诊法的理论内涵在后世的演变情况。在分析这四种诊法的演变状况的基础之上,第六部分的内容是对以上五个方面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对于《内经》诊法理论发展变化的原因,本文得出:第一,医家对《内经》理论继承与发展起主体作用。注家对《内经》的注解是《内经》理论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内经》理论在注本的流传中得以不同程度的保存;另一方面,注家将自己的医学思想灌注到了《内经》注文之中,成为《内经》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其他医家在自身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内经》理论的解读和发挥是《内经》理论得到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原因。第二,临床实践需求是《内经》理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不论是注家对《内经》的注解,还是医家在自身临床实践基础上对《内经》的发挥、运用和创新,都以临床医疗实践的需求为根本推动力。脱离临床实际或不适用于临床应用的诊法理论必将逐渐萎缩,甚至消亡。第三,不同时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是影响《内经》理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制度以其强制力极大地影响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医家受社会革新思潮的影响,运用自己的特长发挥经旨,促使《内经》理论不断向前发展。而社会技术的革新,则时刻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论的发展方向。关于《内经》诊法理论演变的规律,本文得出:第一,理论内涵的沿袭是中医理论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理论所体现出的思维模式是象数思维。如果中医理论的内涵,即核心观念及其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已经产生变化,那么该理论就已经变异而不能称之为传承。第二,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就在于临床实践。医学理论在《内经》时代所取得成果,建立在医家对当时临床实践总结的基础之上,而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内经》理论体系得到不断地检验。同时,也因为实践的需求而使《内经》理论的内涵实现沿袭、演绎、缩减、消亡、融合、分解等多种形式的变化。中医理论的外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变化的目的正是为了符合临床需求。在符合中医核心观点和思维模式的前提下,中医理论应临床需求而产生的变化就是中医理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