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顶成巷“短臂梁”效应及层状顶板运动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r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资源的高浪费率、矿井的高事故率以及工人的高死亡率是伴随着煤炭生产的主要问题。采用巷帮充填体代替煤柱的传统沿空留巷虽然取消了煤柱,降低了巷道的掘进率,避免了资源高浪费率,但巷帮充填体存在施工成本高、影响回采速率和应力集中的问题。基于切顶短臂梁理论提出的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填充式沿空留巷所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通过顶板预断裂技术人为设置了直接顶的厚度并切断待留巷道预设断裂面高度范围内顶板与采空区顶板之间的联系,通过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有效控制巷道变形,煤层回采后在采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采空区预设断裂面高度范围的直接顶能够自动垮落形成巷帮,并在岩石自身碎胀的作用下及时充满采空区并对顶板形成有效的支撑。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真正实现了沿空留巷过程中的无煤无柱开采,目前在国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在现有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理论基础上,以成煤地层中层状岩体为研究背景,以待留巷道上部的直接顶“短臂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型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强弱直接顶条件下”短臂梁”工作原理、直接顶”短臂梁”和上部基本顶叠加共同承载和运动规律以及层状顶板运动中对待留巷道实体帮和矸石帮侧围岩的影响规律。系统分析了切顶成巷“短臂梁”效应的原理、控制技术和应用方式。首先通过分析长壁开采过程中顶板运动规律,研究了不同的直接顶、基本顶和煤层开采厚度对顶板运动规律的影响。从顶板预断裂技术能够人为设置直接顶厚度,促使直接顶垮落后在碎胀性作用下有效填充采空区限制基本顶下沉,在切顶附近卸载压力减少动压影响的角度分析切顶”短臂梁”效应;介绍了利用切顶”短臂梁”效应切顶留巷和切顶护巷两种工程应用形式;系统分析了形成切顶”短臂梁”效应的顶板预断裂关键技术和切顶留巷中利用”短臂梁”效应维护待留巷道稳定的围岩控制关键技术。建立了叠加简支梁铰接结构和叠合短臂梁铰接结构模型,并对两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基于低强度弱连接直接顶不能与基本顶协同工作状态建立了叠加简支梁铰接结构模型,基于高强度强连接直接顶能够与基本顶协同工作状态建立了叠合短臂梁铰接结构模型,并对两种结构模型的受力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结构力学变形协调的力法原理,利用两个广义位移梁的Timoshenko梁理论变形计算方法,分析了直接顶”短臂梁”的稳定性,建立了考虑变形协调的恒阻锚索的支护力确定方法;建立了不同实体煤帮破坏形式下顶板的断裂破坏位置确定方法;分析了不同直接顶强度下矸石帮的挤压下沉力学模型和挡矸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采用相似材料物理模型实验的方法开展了层状岩体坚硬顶板切顶成巷顶板运动规律研究。以五轮山煤矿18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岩体、锚杆(索)、单体临时支护以及挡矸支护的相似材料设计,研究从巷道开挖至留巷成功的切顶留巷的整个过程中顶板运动和应力分布规律;通过改变模型的采出厚度研究了强弱直接顶条件下顶板下沉量下对留巷围岩运动的影响,通过改变顶板断裂面的高度研究不同切缝高度对留巷围岩运动的影响。实验中采用的监测方式有图像采集、位移监测和压力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坚硬顶板中能够形成明显的叠合短臂梁铰接结构,采空区的垮落单元体分为明显的垮落压密区和垮落非压密区。变形和压力分布随着荷载和采出厚度等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规律性变化。以层状顶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顶板预裂对强弱直接顶巷道围岩运动规律影响。结果表明:强弱直接顶条件在顶板预断裂状态均表现出明显的切顶卸压效应。以不同采厚控制基本顶的下沉量角度对坚硬和软弱直接顶条件下不同采厚对顶板断裂和运动规律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坚硬直接顶条件下形成了叠合短臂梁铰接承载结构,而软弱直接顶条件下形成了叠加简支梁铰接模型;软弱直接顶形成的组合结构对上覆岩层的断裂垮落基本没有影响,上覆岩层的断裂区形状成对称分布;而坚硬直接顶形成的承载结构对上覆岩层的垮落有明显影响,在预断裂面的外侧形成了明显的顶板预断裂影响区。通过等效压缩模量方法对不同矸石压缩量层状岩体围岩运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坚硬和软弱直接顶条件的上覆岩层均在采空区上部形成承载拱结构对采空区的矸石具有一定的卸压作用,而在实体帮侧上部会产生应力集中效应。在相同矸石压缩模量条件下坚硬直接顶的卸压作用要优于软弱直接顶,而应力集中系数要小于软弱直接顶,但应力集中区的分布范围要大于软弱直接顶。选取埋深大致相同的坚硬和软弱两种直接顶形式工程进行切顶留巷现场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考虑变形协调条件设计的恒阻锚索能够有效控制两种顶板结构条件下直接顶的变形;坚硬直接顶巷道上部直接顶和基本顶之间基本不产生离层,以整体协同承载的方式整体变形,顶板的旋转变形量和下沉变形量较小,而软弱直接顶巷道上部直接顶和基本顶之间在留巷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离层,巷道上部基本顶产生较大的刚体旋转变形,与直接顶短臂梁不能协同承载,顶板的旋转变形量和下沉变形量相对较大;坚硬直接顶巷道帮部向巷内的移进变形较小,而软弱直接顶巷道帮部变形量较大;坚硬直接顶的巷道矸石帮的移近变形量和挡矸的压力均小于软弱直接顶的相应值。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莫西沙星和沙丁胺醇常规治疗,在对照组药物的前提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
期刊
煤矿开采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煤炭产量提高的同时粉尘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粉尘容易引发尘肺病和爆炸灾害,是煤矿安全生产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巷道通风时风流为湍流状态,粉尘在风流中的运移及沉降过程复杂,导致粉尘运动规律的研究很不完善。风流的流动机理及粉尘输运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解决煤矿粉尘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风流是研究巷道内粉尘运动的基础。通风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影响了风流的分配,进
学位
我国高硫、高灰和褐煤等低品质煤碳资源储量巨大,实现这些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安全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煤粉爆炸能量巨大,充分利用煤粉爆炸能量,将可以有效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研究煤粉爆炸特征和微观爆炸机理可以为爆炸能量安全利用提供指导。本文以高硫、高灰和褐煤等低品质煤为研究对象,研究煤粉爆炸特征,从煤的微观分子结构入手,采用SEM、Raman、FTIR和XPS测试分析了煤粉爆炸前后表观形貌、微晶
学位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煤储层原始渗透性差,制约了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煤储层具有低储层压力、低渗透率、低含气饱和度、高地应力的特点,必须对煤储层进行水力压裂增产改造,创建连通的水力裂缝网络以提高储层渗透率,从而提高煤层气井的产量。煤层气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由于压裂液破胶不彻底,返排过程中压裂液残渣容易滞留在水力裂缝支撑剂充填层中,降低了支撑剂充填层的孔隙度,对水力裂缝的渗透率造成伤害;排采过程中孔
学位
超高有机硫煤以其有机硫含量高,成煤环境特别,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我国西南地区,广西桂中晚二叠世煤(如合山煤、扶绥煤、宜山煤等)由于其独特的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成煤环境和超高有机硫含量而备受关注。鉴于以往对百旺煤田和贤按煤田样品中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低温灰化-X射线衍射-Siroquant定量分析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
学位
我国大部分煤盆地聚煤环境时空变化明显,成煤期后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的破坏,导致煤储层具有强不均一性、低渗透性和低含气饱和度的特点,构成较为复杂的煤层气开采条件。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是预测以及提高煤层气产能的关键。由于煤的非均质性及其本身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煤层渗透率变化规律难以简单的用常规储层方式来描述。在煤储层中,气水相对渗透率主要受到气-液-固三相流运移和分布状态的影响。而煤岩润湿性
学位
华北板块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发育一套下部由近海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相互沉积组成的含煤岩系和上部由陆源碎屑岩组成的红色陆相地层,其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在系统收集华北板块露头剖面、钻孔、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及相关已发表文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煤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克拉通背景下海陆过渡相层序地层格架下聚煤模式、海陆过渡
学位
随着煤矿开采逐渐走向深部,煤岩体面临着“三高、强扰动和强时效”复杂力学环境,极易诱发煤岩动力灾害特别是复合型动力灾害,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本文基于岩石力学、损伤力学、流变力学、断裂力学和渗流力学等理论,采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体在高地应力、高渗透压、强扰动和强时效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蠕变-渗流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将煤岩动力灾害分为2大类,发现原生煤在峰后阶
学位
随着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持续增长,人类在粮食安全和森林资源保护上面临着严峻地挑战。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和保护森林资源,需要实时监测植被生长和变化状况。冠层叶绿素含量(Canopy chlorophyll content,CCC)是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示因子,估算冠层叶绿素含量对有效监测植被生理条件、植被生产力和环境胁迫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地面测量方法具有破坏性、低效率、低维度且资源密集等缺点,严重
学位
煤系石墨是煤变质作用进入石墨化作用阶段的产物,是隐晶质石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煤系非金属矿产的一种。近年来,受石墨市场需求推动,煤系石墨研究也受到重视,相对于煤化作用阶段的丰富研究成果,我们对煤的石墨化阶段研究较少,对煤中不同显微组分的石墨化差异性更是少有涉及,阻碍了我们对煤系石墨形成过程、控制因素、演化机制的认识。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对丰富和深化煤—石墨物理化学结构完整演化序列的认识,为煤系石墨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