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探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_cu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就动机是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取得成功达到完善状态的心理取向,它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机,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个世纪40年代至今,成就动机的研究就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最早默里提出成就需要以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群体、利用不同成就动机理论,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实证研究,还尝试建立许多激励成就动机的模型。本文也将对有代表性的成就动机理论进行简要评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就动机的本土化研究上,以台湾余安邦和杨国枢的“个我-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研究将以余安邦和杨国枢的“个我一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成就动机的本土化研究。即以江苏省电子信息行业院校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自编高职学生成就动机的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量表,进行高职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的本土化研究。具体从江苏省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分别抽取三所大学随机抽取330名高职作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年级、性别、专业四个因素。通过对成就动机取向的文献研究,现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具体包括:(1)江苏省信息类高职学生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水平;(2)不同区域院校学生成就动机取向差异显著;(3)不同年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差异显著;(4)成就动机取向在性别和专业上,无显著差异;(5)性别、年级、专业、区域四个因素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根据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我们试图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形成原因,并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激励高职学生的成就动机提出以下建议:(1)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型(2)高职教育要注重男、女生差异,更要倡导教育和就业的平等公平。(3)协助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成就动机取向(4)发挥高职院校的特点,结合学生专业发展,培养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成就动机目标。
其他文献
沙生冰草于1982年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引种到黑龙江省,裁培结果证明,对我省中、西部地区环境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它原产于东俄、西伯利亚西部、中亚寒冷干旱平原。1911年从
民营科技企业以其技术创新能力、灵活的民营机制和企业家队伍这三大鲜明特征,历史地走到了经济发展的前列,成为一支推动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2002年,安徽省民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其经典个案进行分析,以探索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对性别不平等的消解和维护,为
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教育评价协会(IEA),同年,在武汉的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对重点高校进行评议,本科教学评估自此启开幕帷。在近25年的时间里,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讨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显得非常活跃,其成果也显而易见。在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的全球视野中,由于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路径不同,政治环境各异,其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互不相同,各具特色,形成了诸如以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政府乃至社会的共同问题。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突出现状,就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就业难。据统计,2003年是扩招以后的首届毕业生的就业年,就业率达到83%;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80万人,较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32%,截至2004年9月1日统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年毕业生达338万人,净增58万,就业
建言行为是工作中最常见的组织公民行为,也是员工进行印象管理的最佳途径之一。本研究探讨了挑战性建言、支持性建言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建言行为对社会认知的两大基本维度——温
目的: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思想为指导,采用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农村中学生的自我进行干预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我水平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特殊的群体——御宅族。他们依赖网络,不想上学或者上班,极少出门,不喜欢接触陌生人,有收藏癖、独身喜好等,这些青年的行为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瘾、自闭、消极、不适应社会等问题。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御宅族”的行列,成为当代典型的“宅男”“宅女”。长期的“御宅”生活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若没有好的措施进行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构建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构建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组织性和计划性很强的系统教育工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能承受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管理类专业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综合化趋势的加强,日益成为热门专业。因此就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的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