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用地功能的识别方法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re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化,传统城市空间结构中以“增量扩张”为主的模式已愈发难以持续,精细化式的空间结构“存量挖潜”研究也已作为我国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功能区是存量空间结构中的主要组织结构,所以厘清传统城市功能布局现状对完善用地结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城市规划空间结构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微观数据收集较难、研究成本大等因素,人们通常从宏观尺度上对传统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却极少有精细化的空间挖潜研究。但随着开放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无法克服的困难。在此背景下,将开放“大数据”与传统城市规划数据融为一体,已然变成了当下人们在城市空间研究中所追踪的热点。本文将采用遥感影像信息、POI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地理大数据,从数据融合、多规融合的视角对深圳用地功能识别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选取100m*100 m的网格为主要研究单元,建立合理的土地功能识别系统,并利用计算不同的变量特征值来作为识别基础,进而实现对全深圳的区域范围内的用地功能识别,并将采用本文研究方式所辨识出的土地功能结果,和深圳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识别的总体准确度可达71.36%,说明本文所提出用地功能识别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在用地功能识别结果基础上,对当前深圳市用地功能识别结果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并且将深圳市功能区识别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深圳市居住、公服和商业等功能基本要素,总体呈现出中心集聚、外围分散的布局态势,而城市产业功能则呈现出郊区化块状的集聚分布,其中各要素冷热聚集区分异鲜明。总体来看,目前深圳市虽然已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但在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城市用地内外发展不均衡、城市功能布局不平衡、设施管理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等问题,因此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也必须随着城市建设开发进程适时调整。(2)将深圳市用地功能识别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对比发现,功能区识别结果类似高光谱影像分类中的情况,分为“同物同谱”、“异物异谱”、“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四种类型。“同物同谱”表现为相同的用地功能表现出相同的24小时居民活跃度曲线特征,“异物异谱”表现为不同的用地功能表现出不同的24小时居民活跃度曲线特征,这两种为正常现象。而“同物异谱”表现为相同的用地功能表现出不同的24小时居民活跃度曲线变化特征,“异物同谱”表现为不同的用地功能表现出相同的24小时居民活跃度曲线变化特征,“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为本文的研究重点。(3)深圳市功能区识别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表明,居住功能用地识别准确率最高,可达73.5%,而商业功能用地的识别准确率较低,可达52.7%。通过分析,各功能区识别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不吻合的原因有多种,例如:研究单元不一致,特征值选取不能完全反映用地功能类型,24小时居民活跃度变化曲线相似以及确实存在居民对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规划不符等。
其他文献
当前,城市发展从增量时期转向存量时期,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高等级购物需求越来越大,购物中心迅速发展并成为承载居民购物消费的重要场所。但是,层级化发展的购物中心并没有带来本地消费的集聚,跨区消费现象依然盛行。居民远距离跨区消费的微观个体出行行为在宏观上反映的是城市内部之间的空间交互,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空间交互在消费出行中仍然适用,但是由于数据获取难度高,这种消费行为很少关注城市层面的
学位
学位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当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设轻维护”、“重数量轻质量”,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公共服务供需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构建一套能够检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评估体系十分有必要。本文引入公共服务设施效能的概念,研究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效能评估体系的构建。结合实地调研以及文献归纳
学位
公共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绿色、高效、运量大的特点,同时作为政府部门提供的便民出行服务,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城市居民最普遍、最多的通勤需求中。公共交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居民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但公共交通是否能够较好地支持城市居民通勤活动、减少公共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服务的效率,这就需要评估公共交通对于居
学位
地铁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定是持续的。广州作为中国TOD模式的先行者,同时广州地铁交通未来建设中仍有大批的地铁交通建设工作要完成。科学地分析地铁建设影响下广州地铁站域空间形态体现出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以后地铁建设与城市格局的协调发展提供更好的策略与建议。研究首先界定了地铁建设过程,不仅包括地铁站点的开通还包括地铁网络持续建设中站点中心性的变化,基于此从类型学
学位
政府通过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方式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夹心”阶层人群提供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本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但由于政府和开发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与建设速度,导致现有保障性住房出现位置不合理等现象,进而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为解决保障性住房空间失衡问题,现有研究者多是致力于从单一角度探寻保障性住房空间优化的方法,而从多角度结合探讨保障性住房空间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凤毛麟角。为对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提供
学位
CAZ(中央活动区)作为当代CBD(中央商务区)的新形态,城市中心区发展的新趋势,对其空间模式探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前对空间模式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描述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各个构成要素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逻辑,对于空间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定性为主,定量的测度和解析比较匮乏,而空间关系往往才是表面形式之下更为深层次的内容及本质。近年来,网络分析法为空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工具,使得从空间形态和空
学位
大多数街道均同时具备生活性与交通性功能。街道的生活性功能造就了丰富的活动,活动激发街道活力。由于过去街道的生活型被忽视,因此,街道的活力问题成为了当前街道研究的重要课题。又因为主体建模方法在街道活力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引入主体建模方法,以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以儿童、青年、成年和老年人的街道活动和街道空间活力为研究内容,利用主体建模方法在微观层面上生活性街道上开展模拟应用,探讨街道活
学位
规划领域内对城市活力的研究经久不衰,营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是规划过程中追求的根本状态,已有对城市活力的研究大多是从局地尺度探索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忽略了全局尺度中所处地位对城市活力产生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地铁站点入手,探究地铁站点场效应与网络效应,如何从局地与全局两个尺度共同作用对城市活力产生影响。城市活力研究的主体为人与空间的同构体,因此可以将其划分为活力热度与活力类型两个方面,其中活力热度表
学位
社区公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最常接触的绿色空间,对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试图从建成环境的视角理解居民到访使用不同社区公园的原因。然而,随着研究深入,建成环境这一概念日趋泛化,从经典的3D(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和设计)理论被扩展到5D、7D乃至更多,与人类行为的的关联也越来越远,导致建成环境和空间行为间的关系日趋模糊。同时,不同指标之间测度方法的差异也导致同一指标之间出现不同的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