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中的(微)塑料残留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膜覆盖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地膜覆盖也会造成大量的地膜和微塑料残留,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传统塑料地膜,有望解决地膜带来的塑料污染问题。然而,长期覆盖传统塑料地膜后土壤中残膜及微塑料的残留数量及分布的研究仍然不足。并且,不清楚生物降解地膜是否产生微塑料。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两项研究:试验一:基于沈阳农业大学的32年塑料地膜覆盖和施肥试验平台(1987年建立),于2019年选取四个处理,包括:覆膜并施氮肥(135 kg N ha-1 yr-1)、覆膜不施氮肥、不覆膜施氮肥(135 kg N ha-1 yr-1)和不覆膜不施氮肥。测定覆膜32年后0~20 cm土壤中大塑料(粒径>5 mm)的重量、数量,以及0~100 cm各层次土壤中微塑料(<5 mm)的数量。试验二:基于2018年建立的辽宁海城降解地膜一年覆盖试验(只在2018年覆膜,之后不再覆膜),生物降解地膜包含透明和黑色两种颜色,成分均为PBAT和PLA混合物,分别于2019、2020、2021年春季、秋季采集土壤,分析生物降解地膜来源的大塑料和微塑料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覆盖传统塑料地膜32年土壤中微塑料并不都由地膜产生。土壤中微塑料的类型包括薄膜状、纤维状和颗粒状,只有薄膜状微塑料的化学成分为聚乙烯,来源于塑料地膜。0~100 cm土壤中只有33%~56%的微塑料来源于地膜;(2)微塑料在土壤中可以向下迁移到深层土壤。覆膜32年后,0~10 cm表层土壤中微塑料总量为7183~10586个/kg,平均为8885个/kg;80~100 cm下层土壤中微塑料总量为2268~3529个/kg,平均为2899个/kg;(3)施氮肥会增加传统塑料地膜产生的大塑料及微塑料残留。覆膜32年后,施氮肥土壤中的大塑料数量(6796片/m~2)约为不施肥土壤的10倍(653片/m~2),重量是5.6倍(35.97 g/m~2 v.s.6.41 g/m~2),施氮肥土壤(0~100 cm)中薄膜状微塑料数量(3.7×10~6个/m~2)为不施氮肥土壤的1.7倍(2.2×10~6个/m~2);(4)生物降解地膜也会产生微塑料,但存留时间可能较短。生物降解地膜大塑料在覆膜后3年才完全消失,生物降解地膜也会产生微塑料,微塑料数量在2021年春季(覆膜后3年)达到最高值(350~567个/kg),2021年秋季(覆膜后3.5年)降到175~250个/kg,这意味着生物降解地膜产生的微塑料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可能只有几年;(5)本研究提出的H2O-Zn Cl2密度浮选法是一种提取生物降解地膜微塑料的理想方法。当前提取普通(不可降解)微塑料的方法中一般利用氧化剂(H2O2或Na OH)去除土壤颗粒态有机质,但是生物降解地膜微来源的微塑料在提取时会被这些氧化剂氧化。本研究建立一种新的生物降解地膜微塑料提取方法(H2O-Zn Cl2密度浮选法),利用密度法去除土壤有机质(因为生物降解地膜的密度1.38 g/cm~3比土壤颗粒态有机质高,不用氧化剂来去除,最后微塑料计数的结果稳定(变异系数小于30%),并拥有良好的回收率,因此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以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地膜不仅对表层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其产生的微塑料还会迁移到1 m深度的土壤中。当微塑料迁移到更深的土壤层时,会使得移除和修复更加困难。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中也会产生微塑料,从目前的结果初步判断其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较短(可能几年),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生物降解地膜。
其他文献
<正>地膜在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铺设地膜,可保温保湿、防治杂草。目前市售农用地膜多为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材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降解缓慢。随着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地块铺设地膜年限的增长,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地膜碎片也逐渐增加,残留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残膜可造成土壤通气性能降低,影响
期刊
目的:应用有限元逆向工程技术和志愿者原始三次CT薄层扫描资料建立针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建立颈椎生理活动下静态的生物力学分析,以术后结构变化及生物力学分析数据为基础制定术后精准化运动康复训练对策。方法:获得志愿者的颈椎术前及两次手术后的CT薄层平扫数据,分别导入MIMICS 20.0软件中,应用术前CT资
会议
表现性评价自20世纪80-90年代被明确提出后便受到教育各界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后更是被频繁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作为一种融"教、学、评"三位于一体的质性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具备诸多传统纸笔测验所无法企及的优点。但纵观当下,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优化提升之处。基于此,笔者将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任务的创设、评价参与者积极性的调动、评价信息的反馈几方面着手进行深入探究。
期刊
传统难降解塑料存在污染问题,因此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许多自然环境条件下,可生物降解塑料降解速率依然缓慢,也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目前,在全球气温上升的背景下,可生物降解塑料在土壤环境中老化的纳米尺度机制和破碎化潜势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以聚乳酸(PLA)基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膜来源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联用系统(AFM-nanoIR)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条件(常温
期刊
<正> 痹证是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证的统称。早在《内经》就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目前临床多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期刊
期刊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教—学—评”一体化为主导理念,基于语料、结构、策略开展作业设计,关注情境、任务、过程、解决问题四大要素,形成行为表现、建构反应、成果呈现三种作业类型。
期刊
表现性评价是与传统客观的评价相对应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其实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呈现,既是教师课堂活动的呈现,也是教师对学生评价过程的呈现。当表现性评价融入阅读教学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素养的提高。本文阐述了阅读教学表现性评价在乡村小学的研究、推广与实践、成果展示以及不足与设想。
期刊
为进一步探明以对苯二甲酸(PTA)作为合成单体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在生物降解过程中,是否会产生类似于其它芳香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PBAT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同时以PTA为参照,通过高通量测序考察不同粒径、不同添加量的PBAT微塑料的生物降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评价PBAT微塑料的毒性-剂量效应.结果表明,PBAT微塑料的降解率与其添加量、粒径大小及填埋时
期刊
<正>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过程性、情感性、生成性的特点,表现性评价是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但目前,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两部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迁移。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整体性、综合性的评价,强调面向学习过程开展教学评价。在诸多评价方法中,表现性评价成为关注的焦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