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C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及重度VVC治疗方案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 E)的水平与VVC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从而为研究VVC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为临床上缓解VVC的症状提供参考。观察并评价4种治疗方案对重度VVC患者的疗效,研究结果可为重度VVC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1年8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223例重度VVC患者及同期390例轻中度V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研究一般情况、月经情况、孕产史、避孕方式、生殖系统炎症史、性传播疾病史、性生活情况、既往情况和个人行为习惯等因素与VV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均以α=0.05为检验水准。第二部分: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41例重度VVC患者、46例轻中度VVC患者,以及我院健康查体中心的42例健康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IL-17和Ig E的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IL-17、Ig E在重度VVC组、轻中度VV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有无浓度差异。第三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11年12月~2013年7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158例重度V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给予4种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口服氟康唑150 mg/次,第1、4天应用;B组:克霉唑阴道片,500 mg/次,第1、4天应用;C组:口服氟康唑150 mg/次,同时克霉唑阴道片,500 mg/次,单次用药;D组:口服氟康唑150 mg/次,第1、4天应用,同时克霉唑阴道片,500 mg/次,第1、4天应用)。在停药7±3天、停药30±5天复查,进行微生物、临床疗效的评价。按时复查完成随访,资料较完整者共141例,其中A组34例,B组38例,C组30例,D组39例。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种方案治疗后的VVC评分变化情况。应用χ2检验或Fisher分析对各组间在停药7±3天时的微生物疗效、临床疗效,在停药30±5天时的复发率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间达到症状完全消失的时间有无差异。评估各种方案的安全性。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婚(OR=1.783,95%CI 1.234~2.576,P=0.002)、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OR=6.321,95%CI 2.157~18.526,P=0.001)、口交(OR=1.607,95%CI 1.042~2.479,P=0.032)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OR=2.052,95%CI 1.065~3.954,P=0.032)是重度VVC的危险因素。年龄>29岁(OR=0.712,95%CI 0.511~0.992,P=0.045)、有妊娠史(OR=0.609,95%CI 0.435~0.853,P=0.004)、有分娩史(OR=0.643,95%CI 0.460~0.898,P=0.010)、有阴道分娩史(OR=0.596,95%CI 0.389~0.911,P=0.017)以及采用自然避孕法避孕(OR=0.519,95%CI 0.314~0.858,P=0.011)是重度VVC的保护性因素。(2)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OR=4.590,95%CI1.447~14.560,P=0.010)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OR=2.706,95%CI1.028~7.120,P=0.044)是重度VVC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结果:(1)VVC组(包括重度VVC组和轻中度VVC组)阴道灌洗液中IL-17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重度VVC组IL-17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轻中度VVC组IL-17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VVC组阴道灌洗液中Ig E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重度VVC组Ig E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重度VVC组Ig E浓度高于轻中度VVC组(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结果:(1)4种治疗方案在停药7±3天、停药30±5天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VC评分有所下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7±3天,A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85.3%,临床有效率为85.3%;B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86.8%,临床有效率为84.2%;C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90.0%,临床有效率为83.3%;D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97.4%,临床有效率为92.3%。(2)D组同其他3组相比,治疗重度VVC的短期微生物疗效(D组与A组比较,P=0.145;D组与B组比较,P=0.191;D组与C组比较,P=0.429)、临床疗效(D组与A组比较,P=0.561;D组与B组比较,P=0.453;D组与C组比较,P=0.438)和停药30±5天时的复发率(D组与A组比较,P=0.136;D组与B组比较,P=0.242;D组与C组比较,P=0.468)均无统计学差异。(3)A、B、C 3组的短期微生物疗效(C组与A组比较,P=0.850;C组与B组比较,P=0.982;B组与A组比较,P=1.000)和临床疗效(C组与A组比较,P=1.000;C组与B组比较,P=1.000;B组与A组比较,P=0.898)均无统计学差异。停药30±5天时,A组的复发率低于B组(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P=0.043)、C组与B组(P=0.708)之间的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A、B、C、D4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不同(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D组50%的研究对象在停药1天时症状消失,B组50%的研究对象在停药2天时症状消失,C组50%的研究对象在停药3天时症状消失。(5)3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不良反应程度较轻。结论:(1)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是重度VVC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VC患者相对于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V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更重。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的VVC患者相对于无过敏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更重。(2)IL-17、Ig E在VVC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重度VVC女性阴道局部的Ig E浓度显著高于轻中度VVC女性。(3)4种方案治疗重度VVC均有较好的微生物疗效和临床疗效。口服氟康唑重复给药的复发率较低,症状消失快,是治疗重度VVC安全有效的方案。
其他文献
当团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下降,一些高速公路路段处于团雾易发地带,易对行车安全造成隐患,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虽然高速公路上安装有能见度仪,由于其监测范围太大,如安徽省内15公里安装一台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该能见度检测仪检测误差大,最大达到正负20%,无法精确判断团雾位置。在此背景下,设计出一款能在高速公路护栏上运行的团雾监测装置,安装在团雾易发多发路段,实现对团雾信息的精确定位和信息发布,弥补两台能见度
目的:明确在前列腺癌细胞中转录因子MAX是否参与AR介导的基因转录抑制过程,初步探究MAX参与AR负调控作用机制以及MAX在前列腺癌由ADPC转变为CRPC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AR负调控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特点与共性,并结合RNA干扰技术与q PCR筛选并验证MAX参与了AR对下游基因负调控过程;通过CO-IP、细胞免疫荧光、DUO-LINK等方法验证MAX是否与AR结合;随后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等多个层面在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lnc RNA对肿瘤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对于筛选肿瘤个体化诊断、治疗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HOTAIR)是一个反义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通过募集PRC2复合
阐述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仍在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缺乏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人才,提出高校重视知识产权转化,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剂量补偿效应、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细胞凋亡、衰老及肿瘤发生、发展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lncRNA具有类型多、数量多和作用机制多等特点[3]。随着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lncRNA被陆续发现,但目前大部分lncRNA确切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并不清楚[
神经内分泌转化(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NED)后的前列腺癌具有高侵袭性,并迅速发展成为雄激素非依赖性的生长,在此,我们将NED导致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命名为神经内分泌亚型的CRPC(NeCRPC)。然而至今,前列腺癌发生NED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而且对CRPC的诊断依然单一
警报素(Alarmin)是一类具有募集和活化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双重作用的内源性分子,能够增强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nucleosome-binding protein 1,HMGN1)是2012年报道的新的警报素分子。出现在细胞外的HMGN1能够募集DC,通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恶性胶质瘤生长迅速,死亡率高,特别是对不能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改善胶质瘤综合治疗的效果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情况依然严峻。所以更好的了解胶质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与胶质瘤发病相关的基因将有利于胶质瘤靶向治疗的发展。Micro 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由19~22核苷酸组成的短小、非编码单链RNA分子
目的:本文依托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优化方案研究项目,探讨超声在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适合中国女性特点的乳腺癌筛查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在中国女性人群中,超声在乳腺癌筛查中的作用。收集2008年-2010年期间,参加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优化方案多中心研究项目资料。以参加筛查的45-69岁的女性共33234例为研究对象,项目采用盲法同步进行手诊、超声
背景和目的: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迅猛上升的趋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个新的抑癌基因LKB1(Liver Kinase B1)在肿瘤学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LKB1基因功能异常与全身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绝大多数散发性肿瘤中,LKB1的突变是罕见的;而在N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