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论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消亡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国家命运的交代。“国家消亡”不是乌托邦理想,相反,其根植于自下而上的国家与市民社会辩证关系之中。从宏观上看,国家消亡的内涵意蕴表现为国家阶级属性及其政治统治职能的消亡,国家社会性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彰显,即国家历经从社会中来,最终回归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微观上看,“国家消亡”代表了对“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的积极扬弃。国家消亡进程反映出国家与劳资关系从异化到消解的过程。随着国家消亡的演进,以“资本为主导,国家为帮凶,奴役劳动”的异化结构将逐渐过渡到“以自由劳动为主导,联合体为帮手”的新阶段。
  “国家消亡”不是全然否定式的、消极意义上的对国家形式的终结、废除,而是建设性的、辩证意义上的对国家本质的回归与超越。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消亡代表着自由人联合体对传统政治国家的超越;代表着人的解放对政治解放的超越。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个体、共同体与社会之间异化与物化的状态将不复存在,而发展成互相塑造、互相成就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届时,人将会获得彻底的、全面的解放。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国家顺利抵达自行消亡归宿的必要过渡阶段。国家二重性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因而决定了国家消亡在这一过渡阶段同样呈现波动性特征。只有厘清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之间的同一性,才能认识到国家消亡有别于无政府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现实实践性。
  马克思的国家消亡思想一方面体现为对遥远未来的展望,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实问题的留白。因此列宁与葛兰西结合自身时代背景与具体国情,分别就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国家社会性职能等问题进行补充与发展,展现了国家消亡思想的当代生命力。研究国家消亡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存在意义与方式,更好地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启迪。
其他文献
目的:本项研究旨在观察绞股蓝提取液对自然衰老小鼠皮肤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HO)含量,以及自然衰老小鼠真皮结构变化的影响,判断绞股蓝提取液是否具有延缓自然衰老小鼠皮肽老化的作片。本项研究的依据是祖国医学五脏与皮肤衰老的作用机制,以及现代研究中的自由基学说。材料与方法:昆明种3月龄小鼠10只为青年对照组(A),昆明种12月龄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老年外用空白对照组(B)、老年阳
学位
目的:观察不同分子量(分子量2万、5万、10万)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过氧化氢(H2O2)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HSP70mRNA表达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H2O2诱导离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制备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四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观察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H2O2致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活性的影响;用
学位
该文从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个层面研究了企业学习机制建立问题,重点强调"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的重要性.保障和促进机制是一种辅助机制,本文主要从观念、领导角色、流程优化、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促进工具等方面来研究其创建问题.诊断机制是一种反馈与检验机制,本文主要从个人、团队、整个企业等三个层面研究了其建立问题.该文最后主要运用以上研究成果,结合华联制药有限公司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学位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金融业的两大支柱——银行和保险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日渐明显,形成了所谓的银行保险。银行保险起源于欧洲,是在金融、税收和立法产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诞生的,欧洲是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地方。我国银行保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发展迅猛,但是仍然处于最低级的协议合作模式阶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巨大的
学位
在基于个人自主性处理性别不平等的相关问题上,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至少面临着两个难题:其一,女性的自我认知会被社会建构扭曲;其二,虽是出于自愿选择,却被社会建构的适应性偏好则加固了性别不平等的事实。本文借助考察两位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玛莎·纳斯鲍姆(Martha Nussbaum)和克莱尔·钱伯斯(Clare Chambers)——的理论来回应这两个难题。玛莎·纳斯鲍姆论证其能力进路理论可以帮助女性建
学位
本文主要讨论语义与语用的界面问题。语义与语用的界面问题是由语义不确定现象所引起,其本质是语境对语义的影响程度问题。以博格为代表的极简论认为语义与语境完全无关,这是本文反驳的主要立场。本文的观点是指称语境论,它有两个要点:第一,语义与语用之间的界面是相融合的——即句子的语义内容既需要相关的语义理论,又需要部分的语境理论;第二,确定句子的语义需要语境是因为确定句子的意义需要词语的指称,语境是句子语义的
庄子之“德”意蕴深厚,层次丰富,其“德”论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学人或以论“德”“道”关系来解,或与“性”相联,通过区分二者的同异来论,虽有以“德”为内容进行讨论,但始终止步于对“德”是一种内在性的阶段,《德充符》篇中“德不形”的观点深入人心,其将“德”的范围划定在人之内而忽略了“德”的作为内在性可以向外彰显、发动的方面。作为应物自然、与万物为一、无欲而行之完满的本性之“
学位
查尔斯·泰勒是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是一名加拿大的自由派天主教徒,是以赛亚·柏林的学生;其关于宗教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世俗时代》一书中。在此书中,查尔斯·泰勒通过对西方世界的社会史和思想史发展的论述,结合其之前的世俗化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回答了“为什么在西方社会,在1500年时,不信上帝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到了2000年,不信上帝不仅容易还不可避免?”的问题,认为世俗化社
在现代多元的社会中,儒家传统是否仍具有规范力量,并要求政府推崇儒家传统所蕴涵的价值?对于这一问题,儒家民主主义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并试图重新解读儒家理论从而与民主相容。给定传统儒家理论属于至善主义,那么儒家民主义者就跟自由至善主义者一样面临着至善主义困境(the perfectionist dilemma):儒学作为一种关于好生活的整全理论,在形而上学上并不持有中立的立场,然而民主需要将自由与平等视
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是哲学史上著名的论证。相比之前的学者,康德借助对于实存命题的探讨来对这一论证进行反驳。康德对实存命题的看法包含形式和认识论两个部分。在实存问题的形式部分中,康德提出,无论是否处在实存命题中,“存在”总是只能作为系词。在实存问题的认识论部分中,康德提出,实存命题的可能性通过“实存”这一模态知性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运用得到辩护。这两个层面的解释可以被统合于康德所给出的术语:实存命题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