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学数据感知到可视化设计的方法论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声音不可见的特性,在建筑设计中很难为人感知并运用,而人类对声音形态的好奇却从未止步,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将声音进行转译的科学和艺术作品。在数据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在各行业的当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将空间中的声音数据通过日益先进的工具和编程方法进行多维度的呈现,将无形的声音数据转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再现可交互的形式,成为了建筑师和设计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人机交互的声音互动形式逐渐在展览中得到应用,体感交互技术、全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数据可视化提供了助力。
  本研究项目基于2018年上海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声音可视化组”的研究成果,在此次工作营中,使用声音采集设备采集空间中的声音数据并对声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以及声音交互装置的设计。将声音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编程进行傅利叶运算,并根据振幅、频率数据,声谱分布等声学运算结果数据设置力学场景、集群规则或颜色规律,从而创造有形的声音图像形态,并将kinect体感器采集的空间中的人的红外体感数据加入程序场景进行交互联动,创造基于声环境的可感知可量化可再现可交互的实时互动空间。
  传统媒体已经难以适应大量的信息集成,本次声学感知交互空间研究将艺术和技术融合,通过数字编程和生成艺术设计,将无形的声音数据信息转化为有形可见的体验空间,将虚拟的声音空间和现实的光影三维空间进行多维融合。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研究通过音画互动、体感互动等人机交互形式给予了声音以新形式的表达,这种工作方法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室外交互装置设计及沉浸式展览设计等交互设计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声音可视化交互设计是一次对建筑空间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声学等研究内容进行交叉融合的人机交互空间设计尝试。
其他文献
本文以“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为样本,梳理其历代重建背后的动机与指导思想;并通过分析重建观念的演变,结合现代遗产理论,理清楚历史文化名楼的价值逻辑。  名楼的历史价值分为“本体性历史价值”和“符号性历史价值”两种类型,对于大多数屡建屡毁的名楼来说,符号性历史价值是其核心价值。  古代名楼重建中虽有“复旧”的观念,但其实是要恢复一种由人们的怀念与传颂塑造出来的意象或者氛围,而并非原模原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重要理念之一,要求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色”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益、可持续之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力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提出不仅具有高建筑容量产出,又
潮汕地区位于粤东沿海,是潮州、揭阳、汕头等地级市的俗称。在潮汕地区,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都得以保留,节庆游神是最为流行的活动之一。其仪式为信众把神像请进神轿,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在潮州,最热闹的当属安济圣王游神。每年正月底的安济圣王游神引发全城民众参与,是与城市、街道、建筑空间紧密联系的城市事件。  潮州古城区至今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实属罕见,其文化历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内外众多大中型城市进入了后工业时代,逆工业化现象日趋严重,由于产业机构的调整,大量工业建筑面临废弃与改造重建。而目前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通常局限于空间功能的置换或表面的更新维护,再利用策略也大多拘泥于功能性、艺术性的改造。而生态化建设日趋成熟,生态理念逐渐为人所重视的当今社会,生态性改造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旋律。在重视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与
学位
Guanabacoa作为古巴首都哈瓦那重要的城市历史中心,在古巴改革与开放的进程中,正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以通过旅游经济推动地区发展。  本文首先对Guanabacoa历史中心的历史与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盘点本地丰富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本地区的城市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接着,对本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按照广场与道路的分类对主要空间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到广场
如今,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量愈来愈高,而建筑的使用价值正是其所包裹的内部空间。可居住空间与地球上其它资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在城市里,对封闭的私人空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这是以消耗公共空间为代价的。人类的活动大多是临时的,有时限的。  在当代社会,个体对一个建筑空间的使用仅发生在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  暂时不被使用的建筑任然包含宝贵的可利用空间。今天的建筑要适应不同的特定情况。文章的目的是
风貌保护街坊是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新增的一个层级,其价值多元但研究深度不足,具有区位优势而面临城市更新的巨大压力。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实现风貌保护街坊新旧共生的可持续更新,在融入新的城市功能的同时,保护和延续街坊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以上海虹口区HK-073风貌保护街坊为研究对象,通过更新设计研究,探讨面临保护性开发的风貌保护街坊,进行新旧共生的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论文首先通过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已经愈发广泛,不仅可以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辅助生产任务,利用机器人配有的特殊工具端还可以实现增材或减材的建造目标。日渐成熟的机器人建造技术促进了三维打印建筑的快速发展,这种新型的建造方式所展现出的高效、环保、经济等诸多优势逐渐被业内外人士所认可。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建筑、结构、材料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之间实现了交叉融合,“性能化建构”理论与机器人技术的紧密结合为实现
学位
本文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的问题,从国有文物建筑入手,通过对天津、南京、厦门、武汉、上海五座城市共计270处案例的调查研究,对国有文物建筑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和经营管理权等多项权益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国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过程中五种常见的权属关系模式:划拨使用模式、让渡使用权模式、市场模式、城投公司模式和社会参与模式。并对每种模式下国有文物建筑的原始及现状功能类型、开放方式、
台州南新椒街是明代以来海门卫城的南北向主要商业街道,北连北新椒街,南接青年路,贯穿整个老城。南新椒街一方面整体街廓和部分建筑仍基本保持了地方传统特征,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的外来影响以南新椒街南部的椒江天主堂区域为中心向外扩散,在整个街区都有所体现。但是,近三十年以来的城市更新对南新椒街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今天的南新椒街已成为传统建筑、近代建筑和当代改造的叠加体,其传统和近代时期所积淀的街道特征已经严重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