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C2H2 型锌指蛋白NONSTOP GLUMES 1 (NSG1) 和STAMLESS 1 (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穗,作为禾本科所特有的也是最后一级花序结构,其上着生的小花数直接决定着籽粒的数量,因此,小穗的发育对禾本科粮食作物的每穗粒数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禾本科的作物,水稻等稻族物种的小穗又发育出了其独特的结构。近30年来,围绕水稻小穗及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成为分子生物学的热点,对花的起始,花序的发育,花器官发育及形态的研究已初成体系,相对来说,对于小穗发育机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水稻小穗发育相关的突变体被鉴定,获得相关基因,深入的研究基因功能和作用机制,从而扩展和深入水稻花/穗发育的分子网络的构建,并为相关的水稻分子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两个与水稻小穗及花器官特征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NONSTOPGLUMES1(NSG1)和STAMLESS1(SL1),两个基因均编码植物中特有的QALGGH型C2H2单锌指蛋白转录因子。通过对单个基因的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基因进化分析及表达分析,初步确定了NSG1基因影响小穗副护颖和护颖等侧器官特征发育的功能及SL1基因影响小花浆片和雄蕊等内轮花器官特征发育的功能。本论文中,我们通过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进一步揭示了NSG1基因和SL1基因编码的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调控水稻花/穗器官特征发育的深入分子机制,为“三花小穗”分子设计育种途径及水稻花器官特征基因调控网络构建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主要结论如下:
  1.NSG1基因调控水稻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水稻的小穗,作为其特有的花序结构,是决定水稻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水稻一个小穗内小花数目恒定——包含一个可育小花(由外稃、内稃、浆片、雄蕊和雌蕊组成)。1937年提出的“三花小穗”假说认为原始的水稻小穗可能由三个小花构成:小穗基部两个“无用”的颖片器官——护颖可能是两个侧生小花外稃的退化遗迹,而内部的花器官已完全消失。我们曾经在2017年深度解析了LF1基因诱导侧生小花发生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一个功能获得性突变体lf1,发现两个护颖腋下起始形成了新的花器官(内稃、浆片、雄蕊和雌蕊),为“三花小穗”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但是,想要最终恢复原始“三花小穗”,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退化的护颖需要恢复成外稃,以便和内稃一起包裹保护内部的花器官或籽粒。先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副护颖和护颖伸长呈外稃状的突变体nsg1,表型分析及表达分析发现,NSG1编码的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的功能缺失会造成突变体小穗多个器官向外稃状器官的转变,相关小穗特征发育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本研究中,通过利用多种遗传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NSG1调控侧生器官特征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主要结论如下:
  1.1NSG1基因调控副护颖与护颖的特征发育
  在NSG1的3个等位突变体中,副护颖和护颖出现不同程度的伸长和变宽,大部分副护颖和小部分下位护颖被转化为内稃边缘状器官,更多的上下位护颖则被转化为外稃状器官。这表明NSG1基因参与调控水稻小穗副护颖与护颖的特征发育。
  1.2NSG1基因调控内稃和浆片的特征发育
  本研究中,在nsg1突变体中,出现外稃状的内稃,内稃边缘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外稃的特性,浆片被拉长和/或加宽,并获得与内稃边缘或外稃相似的特性。NSG1基因的缺失造成了内稃边缘和浆片的同源异形转化,暗示NSG1基因参与调控水稻小穗内稃和浆片的特征发育。
  1.3NSG1基因通过调控LHS1、MFO1、DL和G1的表达维持小穗侧生器官特征
  本研究中,除雌蕊和外稃外,nsg1小穗中所有器官的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并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外稃/内稃边缘状器官。在nsg1小穗中,LHS1、DL和MFO1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中异位表达,包括副护颖、护颖、内稃、浆片和雄蕊,而G1在副护颖和护颖中表达减少。进一步证实NSG1蛋白可以与LHS1启动子区结合,与水稻共抑制因子OsTRP相互作用,然后招募HDACs介导靶基因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抑制其表达。
  2.SL1基因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花器官发育的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过去的三十年间,在拟南芥中已经建立了一个成熟的花器官特征基因调控网络(FOS-GRN)。然而,在水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中其调控网络仍然未知。先前的研究中发现SL1基因编码一个C2H2型锌指蛋白,突变体的表型与水稻B功能基因SPW1的功能缺失突变体spw1十分相似,即2、3轮花器官浆片和雄蕊向1、4轮稃片和雌蕊的同源异形转化,通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DL基因的表达扩展到了第3轮,SPW1基因的表达被显著抑制。推测由于SL1基因功能的缺失导致DL基因的异位表达和SPW1基因表达的降低,从而引起和spw1突变体类似的雄蕊雌蕊化的表型。在本研究中,通过对sl1、spw1和dl突变体之间的表型观察、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遗传互作分析,我们发现SL1可以通过与染色体重塑复合物(如OsRuvB1)相关的一些共同调节因子形成复合物,通过组蛋白修饰和/或其他染色质状态调整直接激活SPW1的表达,并激活其他B功能基因共同抑制雌蕊特征基因DL的异位表达,以确保水稻小花浆片和雄蕊的正常发育,主要结论如下:
  2.1SL1正向激活SPW1的表达,而不是对DL抑制
  通过更为深入的表型和表达分析发现,在sl1突变体中,SPW1在浆片和雄蕊原基中表达微弱。当DL基因同时丧失功能时,SPW1在sl1+dl双突变体的第2轮和第3轮的表达仍然非常微弱,与在sl1单突变体中观察到的情况类似。这表明,SPW1在sl1突变体中的低水平表达不是由于DL的异位表达引起,而是由于SL1活性的丧失。因此,SL1可以正向激活SPW1的表达,而不是对DL行使抑制。
  2.2SL1能与SPW1的启动子结合
  SL1可以正向激活SPW1的表达,我们运用ChIP-qPCR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法检测了SL1与SPW1启动子结合的潜在位点及其激活SPW1表达的能力。。实验结果证实SL1可以通过与SPW1启动子结合直接调控SPW1的表达。
  2.3SL1能与染色质重塑复合物Tip60(含OsRuvB1、OsDP1/E2F和OsTip60蛋白)结合,介导SPW1基因的组蛋白修饰
  由于SL1作为转录因子不具有明显的激活活性,为了深入探究SL1激活SPW1的分子机制,我们运用Co-IP和酵母点对点筛选出两个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相关蛋白,OsRuvB1和OsDP。OsRuvB1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Tip60/Ino80/Swr的重要组成蛋白,而OsDP则可以通过E2F蛋白募集Tip60复合体参与众多生理过程。Tip60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可以调控组蛋白H4的乙酰化水平,sl1突变体中H4K5ac和H4K8ac水平均显著降低,以上结果暗示SL1能与Tip60(含OsRuvB1、OsDP1/E2F和OsTip60蛋白)互作,提高SPW1基因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激活其表达。
其他文献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转录调控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起调控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SNAC4/9与果实成熟密切相关。然而,关于SNAC4/9调控番茄果实成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利用ChIP-seq获得的SNAC4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深入挖掘成熟相关的SNAC4下游靶基因。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SNAC4/9单基因和双基因敲除载体,将载体在Micro
学位
为了解和比较不同颜色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illd.)籽粒功能性营养成分的生物活性和利用效率,以国内外市场销售普遍的白、红和黑3种颜色藜麦籽粒为材料,分析和讨论了功能性营养成分含量、抗氧化和抗肿瘤生物活性,以及模拟消化过程中酚类化合物释放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以期为藜麦食品加工、栽培育种和食用消费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国标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福林酚与氯化
学位
本课题基于“一锅法”简单制备的新型纳米复合物、便携式血糖仪等,开发了三种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简便、快速、灵敏和低成本的方法:  (1)基于刀豆蛋白-转化酶-磷酸钙纳米花和血糖仪,建立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方法  通过“一锅法”制备了球形刀豆蛋白(Con A)-转化酶-磷酸钙有机-无机纳米花(CIP),作为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新型信号探针。CIP中刀豆蛋白与大肠杆菌结合,转化酶促使蔗
燕麦麸皮是燕麦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燕麦中的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 DF)主要集中在麸皮里。然而燕麦麸皮主要用于畜禽饲料,利用率低,附加值低。本文以燕麦麸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取燕麦麸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DF),利用响应曲面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利用碱/热/醇的联合作用进一步纯化IDF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不同粒径的IDF对其
学位
本文以四川产鲜老姜为原料,采用特征远红外干燥技术(SFI)、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有机溶剂(乙醇)提取技术、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等方法研究了生姜油树脂的提取工艺,并进行了优越性对比,利用盐酸羟胺法对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姜油酮含量进行了的测定,建立了生姜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途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生姜油树脂萃取率的表示方法,使试验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比性。
学位
菌核病(SSR)是甘蓝型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可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在侵染严重的田间甚至达到80%。SSR不仅会导致产量下降,而且引起含油量降低。因此,鉴定抗菌核病的遗传资源对培育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三种技术对由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构建的双单倍体(DH)系,进行了抗病基因和相关调控途径的鉴定。我们对181个DH株系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并在QTL区域内对2个极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升高,棉花的产量受到高温胁迫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高温胁迫对植物生殖器官的影响要远大于营养器官,且雄性生殖器官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雌性生殖器官,所以高温胁迫下的雄性不育更应受到关注。因不同的高温类型会引起不同的雄性不育表型,为了分析不同高温类型导致雄性败育发生的机理,我们设置了四种温度组合条件(白天常温/晚间常温,NN;白天高温/晚间常温,HN;白天常温/晚间高
学位
细胞质雄性不育作为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单一,提高油菜产量、解决胞质利用单一性问题至关重要。NsaCMS与当前的NapCMS、OguCMS、PolCMS、TourCMS系统均不相同,是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saCMS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目前已实现三系配套,有望利用该系统组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具
长度为18-30个核苷酸(nt )的小RNA(sRNAs )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以及真菌中,是一类重要的RNA分子,在生物体的众多生物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经对sRNA进行研究,发现sRNAs是通过内切酶DICER-LIKE(DCL)加工产生。1999年在植物中首次发现和基因转录后沉默相关的sRNAs。随后大量研究表明,sRNAs可以在转录、转录后或翻译水平上通过
学位
干旱和盐胁迫是影响作物生产布局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组被认为是植物体的第二套基因组,对植物的生长和适逆至关重要。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正常和盐/干旱胁迫下生长的棉花根际微生物群进行分离和测序,研究棉花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分离对棉花耐盐和抗旱有利的微生物种类及研究其功能。主要结果如下:  研究了盐胁迫条件下棉花植株与PGP根际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首先进行棉花盐胁迫处理下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成功获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