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东段西营河流域坡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anx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抬升-风化假说揭示了青藏高原抬升在晚新生代全球变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了造山带风化过程在阐述构造-气候相互作用理论中的基础地位。化学风化速率能够与物理侵蚀速率的增加保持同步是抬升-风化假说的重要理论前提,然而这一前提是否在广泛的环境背景下成立尚存在争议。化学损耗分数(CDF)是表征化学风化速率与物理侵蚀速率之间关系的有效指标,能够直接揭示地貌演化尺度上坡面风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目前CDF的相关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化学风化在低剥蚀速率区是否均受到供应限制的影响,二是化学风化在高剥蚀速率区是否易达到动力学限制。量化干旱且寒冷的气候背景下CDF在不同剥蚀环境下的变化是解决该争议的关键。青藏高原的隆升扩展过程造就了大量的寒冷或干旱的周缘山地,是深入检验抬升-风化假说的理想地貌单元,然而此类区域目前尚缺乏坡面尺度风化过程的定量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首先通过CDF方法量化了祁连山东段西营河流域的坡面风化过程的空间变化规律,并基于气候、地形等环境因子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其次基于水化学特征进一步查明了坡面风化作用对流域尺度化学风化的贡献;然后结合宇生核素法估算了坡面的原位土壤生成速率,进而推断了西营河流域坡面总剥蚀速率的背景值;最终结合以往在祁连山中段黑河流域开展的CDF研究,分析并探讨了祁连山化学风化速率与物理侵蚀速率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抬升-风化假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适用性。主要结论如下:(1)西营河流域坡面风化壳CDF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坡面化学风化对总剥蚀的贡献率约为24%~70%。CDF的变化不受单一气候(降雨、温度、NDVI)、地形要素(坡度、局地高差)以及岩性差异的主导,而是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现出与植被带谱变化较为一致的垂直地带性特征。(2)西营河流域坡面渗流水和河道水均呈现弱碱性特征,各水体中阳离子平均质量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a2+>Mg2+>Na+>K+,阴离子平均质量浓度为:HCO3->SO42->CO32->Cl-,总溶解固体介于71.3~442.7 mg/L之间。基于Gibbs图、Piper三线图和离子组合及比值法的分析结果强调了坡面岩石风化尤其是碳酸盐风化为高海拔地区流域水体溶解质提供了重要来源。(3)西营河流域与黑河流域的CDF汇编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地区,流域尺度平均的CDF与剥蚀速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CDF仅在低剥蚀速率区(<450 t?km-2a-1)存在较大波动,而在高剥蚀速率区(>450 t?km-2a-1)的变化近乎恒定,表明研究区内坡面化学风化符合供应限制情景,化学风化速率能够与物理侵蚀速率的增加保持同步。综上所述,西营河流域坡面尺度的CDF呈现显著的垂直地带性特征,主要受植被带谱空间变化调控,这表明低剥蚀环境下(33.86~138.18 t?km-2a-1)化学风化速率与物理侵蚀速率之间关系受到环境综合因素的强烈调控。基于流域尺度的水化学研究发现的高海拔地区显著的碳酸盐风化作用,同样反映了坡面低温环境对硅酸盐风化的限制。以上研究共同揭示了低剥蚀环境下化学风化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这与流域尺度上平均CDF在低剥蚀速率区的较大波动相吻合。尽管如此,在高剥蚀速率区,CDF的恒常性表明研究区化学风化并未达到动力学限制,这一结果强调了构造在调节化学风化速率方面起主导作用,而研究区干旱且寒冷的环境特征可能提供了一个补偿机制,通过促进冻融过程提高水分在风化壳内的滞留时间来加强近地表风化,进而保证化学风化速率与物理侵蚀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未随着抬升速率增加而解耦。本文强调了抬升-风化假说的理论前提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干旱与寒冷的环境下依然适用。
其他文献
横断山地区联结着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交错排列着高原、山地、河谷和盆地等地貌类型组合。处于我国第一二两级地势阶梯的转折部位,地势自北而南倾降。积雪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横断山地区季节性变化最大的下垫面。冰雪融水是横断山地区及其下游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因此通过确定不同下垫面阈值,改善传统阈值的积雪高估低估现象,提高积雪识别精度,进而更准确的探究横断山地区积雪状况,显得尤为迫切。而横断山地
学位
随着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物流发展需求。物流枢纽作为物流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对整个物流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低成本、低碳运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节点选择及布局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综合物流枢纽节点选择及布局优化的模型,设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有着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运行速度快、安全系数高、承载客流量大、能够缓解城市拥堵、减轻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压力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日常出行的选择。如今部分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初步形成并逐渐向网络化运营阶段迈进,这就导致运营网络中的站点存在由于外界破坏或者设备故障等原因发生故障,这种故障都有可能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迅速传播扩散,造成严重的后果
学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步入网络化运营时代。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会造成站点停摆、运营中断的情况,甚至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大范围瘫痪。因此,研究随机中断事件下的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可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营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学位
第四纪气候演化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冷暖波动频繁,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发生,前人研究认为,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学特征很好的记录了古气候的一系列变化。但是黄土高原西部临近沙漠源区,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地带,该区域黄土沉积物的磁学特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更为复杂,同时前人对于该区黄土气候记录的研究,相比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较薄弱,因此对该区黄土磁学特征进行研究并重建其古气候记录显得尤为重要。兰州盆地
学位
大型河流的形成发育与流域地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测年和物源示踪技术的发展,学术界对河流形成发育研究已上升到讨论全流域水系格局的演化过程,但仍然面临水系重组模式单一和演化过程细节不充分两大薄弱环节的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不同地貌发育阶段下水系格局间的联系。黄河上游深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形成西北-东南延展的拉加峡谷,将兴海和若尔盖盆地贯通。该段黄河横跨东昆仑断裂带
学位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因其具有较强的时空压缩能力,显著提高了区域可达性,加快了区域间要素资源的流动,进而推动了城市群经济结构调整和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2021年国家“十四五”交通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国家城市群1-3h等时圈的建设,而兰西城市群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西北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但经济水平不足。通过对高铁开通运营前后研究
学位
梯田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发挥着农业生产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双重功效,因而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黄土高原基本农田的组成部分,梯田是地理国情调查的一项关键内容,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梯田动态变化对于梯田建设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常规的农田提取不同,由于梯田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复杂的地形环境(黄土墚、黄土峁等),需要避免和和川台地区农田的混淆,同时梯田受作物生长的不
学位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内部公共场所数量的持续增多,使得各类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激增,这造成很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用城市地面公交对突发事件下公共场所滞留人群进行疏散,是减少损失和避免人员2次伤害的有效应急手段之一。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疏散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基于应急需求的公交车驻车点选址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首先梳理了应急公交的疏散组织流程。其次,建立了以公共
学位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历史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的构造地貌事件对现代高原地质地貌格局的奠定具重要贡献。高原各块体的继承性构造地貌活动的研究因此成为深刻认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关键。而西秦岭地处中国大陆地质地貌转换过渡的“十字中心”,是青藏高原东北向扩展的关键节点,被认为是准确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相关环境变化的最理想地区。然而西秦岭隆起的时代和过程仍然存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