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理性设计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细胞,效果持久且副作用低,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在当前的肿瘤免疫治疗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1/PD-L1)是最具潜力的靶点类型之一,在肿瘤环境中,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可以恢复T细胞的免疫应答,增强机体自身免疫起到对抗肿瘤的作用。PD-L1作为最有前景的免疫检查点之一,其单克隆抗体药物在治疗部分肿瘤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因单抗药物存在诸多限制,在临床应用中并不理想,迫切的需要开发新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自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司研发的联苯芳基类PD-L1小分子抑制剂问世以来,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s)界面疏水性强、宽大且平坦的特性,使得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面临极大的挑战。在本论文中,我们以PD-L1为靶点,主要进行了苗头化合物APBC的优化、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以及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全新分子生成三部分工作。论文第一部分的工作是对实验室前期通过虚拟筛选发现的PD-L1小分子抑制剂APBC进行优化。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实验综合评价得到的苗头化合物APBC能够显著抑制PD-1/PD-L1相互作用,发挥良好的抗肿瘤功效。然而小分子APBC的生物活性水平不高,且成药性有待提高,仍需进一步的优化。于是我们分析了BMS类联苯芳基活性小分子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并采用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对从文献中收集的代表性活性化合物进行了计算研究。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得到了一个符合PD-L1活性特征的结构通式,即由联苯类核心结构、Linker以及带有亲水性侧链的芳香基团组成。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MM-GBSA自由能计算解释了不同能量作用对小分子抑制剂与蛋白结合的贡献,其中范德华和静电相互作用对小分子与蛋白的结合贡献显著,残基能量分解、氢键占有率和聚类分析表明Y56、Q66、D122和Y123作为关键氨基酸提供了范德华和氢键相互作用驱动力,以此为突破点优化APBC,将APBC的酰胺Linker缩短成仲胺,芳香环替换成吡啶环,在吡啶环合适的取代位置连接亲水性侧链,设计了一批基于SGZ1为骨架的潜在PD-L1活性化合物,其中化合物SGZ10的对接打分和自由能分别为-11.32和-99.60 kcal/mol,且能够与PD-L1蛋白的Y56形成稳定的π堆积相互作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论文第二部分的工作是使用Transformer CPI亲和力预测模型,结合药效团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策略对Chem Div数据库进行筛选,根据对接打分、结合模式、自由能和聚类分析挑选了18个化合物,这18个化合物的预测结果表现较好,为了便于后续的生化实验的开展,我们需要考虑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和溶解度等理化性质。综合对接打分、结合模式、自由能以及理化性质的指标挑选了最有潜力的4个化合物,分析这4个化合物与PD-L1蛋白的结合模式可以发现,这些化合物骨架结构新颖,且与第一部分工作中收集的活性化合物体系的结合模式类似,进一步证明了这4个分子对PD-L1具有潜在的抑制效果。论文第三部分的工作是从Gostar商业数据库中获取约2万个抑制PD-1/PD-L1相互作用的活性分子数据集,通过对此数据集进行处理和探索性数据分析,得到一个包含8747个以pIC50值为活性标准的PD-L1活性小分子数据集。然后使用该数据集建模,计算数据的扩展连通性分子指纹,并使用谷本相似性系数测量分子的相似性,通过随机森林的方法构建适用于PD-L1靶点的活性二分类模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高达0.831,在PD-L1靶点上性能优异。此外,我们根据PD-L1活性数据集构建了适用于PD-L1靶点的分子评估指标QEPDL1,分别以相似性和活性二分类模型为标准使用REINVENT模型生成了一系列结构多样的小分子,选择可合成性高的小分子,结合分子对接和QEPDL1指标综合评估生成的分子结构的合理性,最后挑选了15个小分子拟进行合成和生物实验验证。综上所述,本论文结合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 Aided Drug Design,CADD)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亲和力预测和分子生成的计算策略,围绕PD-L1靶标进行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和优化,最终得到了一系列结构多样的小分子,为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多种策略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相同容量的罗哌卡因行B超引导下臂丛上干加颈浅丛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研究对象和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因右侧肩袖损伤拟进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患者81例,年龄区间18至65岁,体重指数(Ballistic Missile Interceptor,BMI)19-28 kg/m~2,ASA I-II级。按照统计学原则,采用随机数
学位
目的比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超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Hs-mGPS)三种评分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比较三种评分对不同射血分数(LVEF)患者预测价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前瞻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汕头市中心医院心力衰竭专科病房收治的16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AHF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实验室指标等数据。
学位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与淡水短缺问题。其中,工业生产氮排放与农业中氮肥的过度使用,使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硝酸根离子,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硝酸盐废水处理技术无需额外投入化学试剂,只需消耗电力即可持续地从废水中去除硝酸根,从而受到研究人员关注。目前,电化学硝酸盐废水处理所用电极往往是由活性物质与粘合剂、集流体等粘合而成
学位
胸腔镜手术术中造成胸膜、肋间肌、肋椎关节、肋间神经损伤及中枢神经敏化改变,可引起强烈的术后疼痛。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不足延缓康复进度,增加肺部感染、肺不张、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等风险。控制术后急性疼痛一方面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另一方面预防向亚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转化。既往研究表明,经典的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良好的胸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但因其解剖结构复杂、目标位置过深,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本研究方案为一项随
学位
环氧苯乙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香料、医药的生产,通常通过苯乙烯选择性氧化制备。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研究了大量用于苯乙烯环氧化的多相催化体系,很多体系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较好地促进了苯乙烯的环氧化,然而,贵金属有限的资源和高昂的成本阻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制备用于苯乙烯环氧化高活性、低成本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价格较低且资源储备丰富的铜基和钴基催化剂的环氧化活性良好,可以作为贵金属
学位
背景与目的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受损并累及多器官系统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SS的发病有明显增高趋势。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33%~0.77%,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90%的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S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口干眼干,这与唾液腺和泪腺的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但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临床上,SS的患者唇腺活检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包括LSCC在内的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主要是根据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制定的 TNM(Tumour-Node-Metastasis)分期系统及组
学位
背景及目的:乳腺癌和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深圳市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两种常见的癌症。研究证实两癌筛查可达到乳腺癌和宫颈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提高女性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目前极少有基于紧密型医联体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防治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总结紧密型医联体两癌筛查的优势,评价紧密型医联体两癌筛查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国内外各种医联体的比较,分析罗湖医院集团紧密型医联体实践的优势。采用
学位
背景: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严重威胁人们健康。TNM肿瘤转移分期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指南,但仍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比如癌结节。到目前为止,癌结节的形成机制和价值仍不明确,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一。多数研究认为,癌结节的存在可能体现了肿瘤的侵袭性,但该观点存在争议。我们选取癌结节为研究目标,详细阐述其形成
学位
可见光驱动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SMC)反应因能耗低、污染小以及官能团耐受性好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是目前开发的光催化剂存在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可见光利用率低以及对溴代芳烃的SMC反应的催化活性不高等问题。利用半导体复合和金属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构建负载型多组分Pd基光催化剂不仅可以增强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并且能够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进而提升活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