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羞耻、内疚同属自我意识情绪范畴,也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认同标准,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时产生的道德情绪。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诸多差异。然而当前学者大多关注于内部心理结构、现象学差异,对行为倾向研究相对较少,且对于羞耻情绪能否有效诱发自我改变动机各执一词。本研究目的在于:检验羞耻能否诱发自我改变动机,并试图分析羞耻、内疚在诱发自我改变动机效果差异的原因。实验一从湖南科技大学随机选取10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有效被试:90名),进行单因素三水平(羞耻组、内疚组、中性对照组)被试间设计,每组各30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5人。进行情境模拟实验,分组诱发三种情绪,并对其之后的自我改变动机水平进行测量。实验发现:(1)羞耻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13.39,p<0.001;(2)内疚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10.07,p<0.001;(3)羞耻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内疚组,t(29)=4.05,p<0.001。实验二通过问卷从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460名大学生中筛选出213名被试(有效被试:180名),进行2自尊(高、低)×3情绪类型(羞耻、内疚、中性对照)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先通过Rosenberg自尊量表筛选高、低自尊被试,再分组诱发三种情绪,随后对其自我改变动机得分进行测量。实现发现:(1)高自尊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低自尊组,F(1,174)=36.25,p<0.001,η_p~2=0.17;(2)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174)=405.11,p<0.001,η_p~2=0.82,羞耻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25.42,p<0.001;内疚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20.48,p<0.001;羞耻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内疚组,t(29)=3.26,p<0.01;(3)情绪类型与自尊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F(2,174)=3.27,p<0.05,η_p~2=0.04;(4)在高自尊水平上,对于自我改变动机得分,羞耻组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16.33,p<0.001,内疚组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17.71,p<0.001,羞耻组与内疚组差异不显著,t(29)=1.67,p>0.05;在低自尊水平上,对于自我改变动机得分,羞耻组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21.44,p<0.001,内疚组显著大于中性对照组,t(29)=19.43,p<0.001,羞耻组显著大于内疚组,t(29)=3.03,p<0.01;(5)对于羞耻情绪,高自尊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低自尊组,t(29)=2.66,p<0.05,对于内疚情绪,高自尊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低自尊组,t(29)=4.75,p<0.001,对于中性对照情绪,高自尊组被试自我改变动机得分显著大于低自尊组,t(29)=4.55,p<0.001。结果表明:(1)羞耻、内疚情绪都能够有效诱发个体自我改变动机;且羞耻情绪比内疚情绪能够更为有效地诱发个体自我改变动机(2)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更易于被诱发自我改变动机;(3)羞耻、内疚情绪与个体自尊水平在诱发自我改变动机上存在交互作用,其中,高自尊者能够被羞耻、内疚情绪诱发自我改变动机,诱发效果并无差异,而低自尊者也能够被羞耻、内疚情绪诱发自我改变动机,羞耻情绪诱发效果更好;无论羞耻还是内疚情绪,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更易受其影响而产生更高自我改变动机。